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7 题号:1802689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兵六十万以攻赵。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让间,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今君厚受位于先王以成尊,轻弃寡人以快心,则掩邪救过,难得于君矣。且世有薄于故厚施,行有失而故惠用。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寡人虽不肖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苟可以明君之义,成君之高,虽任恶名,不难受也。本欲以为明寡人之薄,而君不得厚;扬寡人之辱,而君不得荣,此一举而两失也。义者不亏人以自益,况伤人以自损乎?愿君无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先王,复以教寡人。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B.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C.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D.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在古文中有多个义项,如:文字、字体、书籍、《尚书》等,在文中指书信。
B.先王,指尧、舜、禹、汤等有名的帝王,也可指已逝的前代君主,文中指后者。
C.殷纣,商纣王。殷是商朝的另一个名字,纣则是商朝最后一位君王,是位暴君。
D.“追惟先王”与“可畏惟人”《谏太宗十思疏》),这两句中的“惟”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喜轻信栗腹的话,打算起兵攻赵,乐间劝阻,燕王不听,最终遭受重大挫败,乐间也因而离燕人赵。
B.燕王写信责备乐间并道歉时,一方面指责乐间出走是不明智之举,另一方面也真诚地指出了自己的错误。
C.燕王在信中指出乐间离开燕国,是想借此表明自己的不忠厚,张扬自己的耻辱,这其实是损人而不利己的行为。
D.燕王举柳下惠屡遭罢黜而不肯离弃故国、人们铭记他的功绩、不非议他的例子,是希望乐间能返回燕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
(2)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
5.柳下惠多次被罢黜也不离开鲁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称病不朝,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B.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C.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D.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亲”即联姻,通婚结成姻亲关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政治联姻来避免战争,稳定国家局势。
B.“厚币委质事楚”的“质”与《触龙说赵太后》“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中的“质”词义不同。
C.“王其为臣约车并币”的“约”与《过秦论》“约从离衡”的“约”词义不同。
D.寡人,与孤、不穀在先秦时均被用作君主或诸侯的自称。其中,寡人和孤在后世仍有沿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欺骗楚国使者秦国允许割让的土地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
B.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不听屈原进谏,而听从子兰建议去往秦国,却被截断了归楚的后路,最终客死秦国。
C.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D.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於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5.甲乙两文均记载了关于楚怀王的史实,请从中概括出造成楚怀王悲剧结局的原因。
2023-04-28更新 | 18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庄王好猎,大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今王无乃耽于乐乎?王曰:吾猎将以求士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故曰苟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汤之时,大旱七年,洛坼川竭,煎沙烂石,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洁耶?使人疾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宫室崇耶?女谒盛耶?何不雨之极也!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象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殷太戊时有桑、穀生于庭,昏而生,比旦而拱,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于是乃早朝而晏退,问疾吊丧,三日而桑、楮自亡。

高宗者,武丁也,高而宗之,故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道缺,刑法违反,桑、楮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弗得言也。”闻诸祖已:“桑、穀者,野草也,而生于朝,意者国亡乎?武丁恐骇,饬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三年之后,重译而朝着七国,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

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阴雨,溪谷满盈,延及君的,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遗君忧,命之辱。君子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蚤朝晏退,吊死问疾,勤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诗》曰:“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注】①榖,即楮树。②宋人,这里指宋君。③君子,这里指孔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B.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C.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象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D.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象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庄”是谥号。春秋时期,齐、秦国君死后常称“公”,楚国君常称“王”。
B.“蛮、夷”在文中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在古代有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的称谓。
C.“拜”,古代授予官职的一种说法,如“拜命之辱”句中的“拜”,就是这个意思。
D.“勤力宇内”,这里的“宇内”与“四海、八荒”意思有不同,“四海、八荒”泛指天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汤因为连续大旱七年而派人向山神河神祷告,从政令是否适度、是否使百姓遭受痛苦、是否贪贿成风、是否小人得势等方面进行反思。
B.殷商太戊时,有桑秧和楮苗长在了朝廷的庭院里,这被认为是不好的征兆,太戊后来勤政爱民,长在庭院里的桑秧和楮苗很快就消亡了。
C.武丁看到治国之道被败坏、刑法遭破坏的情况,就约束自己,检点行为,追思先王的政绩,尊老敬贤,后来有少数民族国家前来朝拜。
D.孔子肯定宋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是因为看到宋君能够反思自己的过错,进而赞叹宋君能够改正错误,后来宋君对国内政事也尽心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
(2)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
5.文中商汤、太戊、武丁和宋君的共同之处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03-23更新 | 2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拜受命而辞。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伯禽:周文王姬昌之孙,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国君,②不讳之门。指说话可以直言不讳的地方。③撙节安静:克制自己的情绪,心态平静。④藉:安慰。⑤格:阻碍;限制。⑧畜:积聚。
1.对下列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武                  俱:全、都B.伯禽拜受命而辞        再:两次
C.高者挂长林梢        罥:挂结D.沙鸥翔                      集:集中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
3.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成王给伯禽治国的建议有哪些?
2023-12-30更新 | 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