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新序》(《战国策》整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1814146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兵出而相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固愿大王之少留计。”齐王曰:“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赵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
B.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
C.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
D.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是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策略,与《过秦论》“从散约败”的“从”含义相同。
B.绝指横渡,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含义相同。
C.顾的意思是回头看,与《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含义不相同。
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左传》采用的史书体例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见到齐宣王,指出齐国边境地势险要,战车精良,人口众多,百姓富足,君王贤明等事实,晓之以理,劝说齐宣王不应依附于秦国。
B.韩、魏两国之所以害怕秦国,是因为两国国土与秦国相邻,一旦交战,不到十天,就可以决定胜败存亡的命运,无论胜败都没有好结果。
C.韩、魏两国都认为,秦国攻打齐国只会虚张声势,虽然表面上会威胁齐国,实际上却犹疑不定,不敢进攻,可见秦国不攻齐已经很明显。
D.在听完苏秦的分析后,齐宣王态度诚恳,承认了自己认识的不到位,接受了苏秦的合纵建议,并言明了齐国举国上下都听从苏秦的指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
(2)臣固愿大王之少留计。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轸去楚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战国策·秦策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卖仆妾A不出里巷B而取者C良仆妾也D出妇E嫁于乡里者F善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去楚之秦”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与用法不同。
B.“仪不能与从事”与“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从事”含义相同。
C.“而明臣之楚与不也”与“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五石之瓠》)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D.“忠尚见弃”与“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与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诬告陈轸经常把秦国国情泄露给楚国,秦王因此对陈轸产生了怀疑,并召他来当面探问他的去向。
B.面对秦王的探问,陈轸知道如回答不愿去楚国,非但不能证明清白,反而还会给人以作贼心虚的印象。
C.陈轸向秦王讲述跳客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即使自己有归顺楚国之心,但楚王也会因惧怕秦国而拒绝他。
D.秦王听了陈轸的对答后认为他是杰出的辩士,所说的话有道理,于是消除了疑虑,并好好地对待他。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5.陈轸是如何消除秦王对自己的怀疑的?请简要说明。
2023-12-03更新 | 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庶子,战国时指年轻的家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
B.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C.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被文应侯绞死的结局为警示,最后成功说服张唐。
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2)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5.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2-08-04更新 | 42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去而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战国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
B.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
C.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
D.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与“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说”字含义不同。
B.“去而就知伯”与“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的“就”字含义不同。
C.“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与“则胜负之数”(《六国论》)两句中的“数”字含义不同。
D.“使兵环之”与“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句中的“环”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知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知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知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
5.豫让是《战国策》上有名的豪侠之士,为了报答他人的知遇之恩,就不惜生命,义无反顾,让人感佩仰慕。在当下阅读,有何现实意义?
2022-10-04更新 | 1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