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1828294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光言: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

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私家力薄,无由可成。

伏遇英宗皇帝,资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历览古事,用恢张大猷,爰诏下臣,俾之编集。臣夙昔所愿,一朝获伸,踊跃奉承,惟惧不称。先帝仍命自选辟官属,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以内臣为承受,眷遇之荣,近臣莫及。不幸书未进御,先帝违弃群臣。陛下绍膺大统,钦承先志,宠以冠序,锡之嘉名,每开经筵,常令进读。臣虽顽愚,荷两朝知待如此其厚,陨身丧元,未足报塞,苟智力所及,岂敢有遗!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前后六任,仍听以书局自随,给之禄秩,不责职业。臣既无他事,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豪厘。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录三十卷。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涂,为《考异》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开局,迨今始成,岁月淹久,其间抵牾,不敢自保,罪负之重,固无所逃。臣光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元丰七年十一月进呈

(节选自司马光《进书表》)

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垂鉴于后世者也。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序 御制


【注】①承受,联络官。②朕,文中为宋神宗自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B.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C.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D.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常不自揆”与“皇览揆余初度兮”(屈原《离骚》)两句中的“揆”字含义不同。
B.经筵,文中指宋神宗听讲经籍之地。古代经筵讲官常由朝廷大臣等官员充任或兼任。
C.顿首,即磕头。古代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旧时常用于书信、表奏中的首尾。
D.御制,指皇帝创作或制作。御,封建社会与皇帝有关的,如,御赐、御前、告御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尽管自己对历代史书情有独钟,但若没有两代皇上全力支持,仅凭一己之力,《资治通鉴》是无法编成的。
B.司马光认为,即使作为没有公务的文人学士,阅读前史尚且不能遍及,更何况日理万机的君王,哪有空闲去全部浏览。
C.虽然司马光竭尽心志编撰《资治通鉴》,但其中仍有许多前后抵触、矛盾之处,文章将司马光诚惶诚恐的心态表露无疑。
D.《资治通鉴》一书卷帙浩繁,历时多年编成。共有三百多卷,从治平年间始撰,至元丰年间完成,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历览古事,用恢张大猷,爰诏下臣,俾之编集。
(2)《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垂鉴于后世者也。
5.文中说“臣虽顽愚,荷两朝知待如此其厚”,那么,在编撰《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先帝英宗为司马光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仗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如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周勃、灌婴等言于汉王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县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B.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C.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D.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与《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参乘”意义相同。
B.长者,文中指地位显贵的人。《荆轲刺秦王》中“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一句中“长者”也是这个意思。
C.大牢,即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文中“大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D.赐骸骨,亦称“请骸骨”“乞身”,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思是请允许我自己回老家安度晚年,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能言善辩。陈平归汉后,诸将对他的非议引起了刘邦的怀疑,他的陈述让刘邦力排众议。
B.刘邦知人善任。面对将领们因重用陈平而喧哗议论,刘邦称用人更应看重其才能而非品行。
C.项羽律下严苛。汉王攻占殷,项羽大怒,准备杀掉当初参与平殷的将吏,逼得陈平反楚奔汉。
D.范增多谋善断。汉王向项羽请求议和,但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体现出了正确的战略主张。
4.把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2)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3)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荆轲刺秦王》)
(4)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鸿门宴》)
2021-12-04更新 | 10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囊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其泽矣。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光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至使天子自为手诏以逊,又使吕学士再三谕意,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光近蒙圣恩过听,欲使之副贰枢府。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赦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忠,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不宣。光惶恐再拜。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注释】①此处指宋神宗熙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开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藩镇大臣A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B天子出C其议以示执政D而介甫遽悻悻然E不乐F引疾卧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文中指察觉,与《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词义不相同。
B.被:文中指蒙受,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相同。
C.谢:文中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中的“谢”词义相同。
D.过听:本指错误地听取,文中是对皇上赏识自己的自谦,类似于“承蒙错爱”的“错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虽然在写这封信之前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在信中仍然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重和欣赏,这是君子之争的典范。
B.许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官员背后非议王安石,但不愿意当面批评他以免惹祸上身,只是坐等王安石变法自行失败。
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仅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反而大加责备;不但没有修正过去错误的法令,反而更急迫地推行改革。
D.司马光举国武子的例子,是从王安石的个人利益出发,劝告他不要重蹈国武子只听好话而最终不得好死的覆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2)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5.文末司马光说“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司马光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2024-04-23更新 | 1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仆少卿来俊臣倚势贪淫,士民妻妾有美者,百方取之;或使人罗告其罪,矫称敕以取其妻,前后罗织诛人,不可胜计。自宰相以下,籍其姓名而取之。自言才比石勒。监察御史李昭德素恶俊臣,又尝庭辱秋官侍郎皇甫文备,二人共诬昭德谋反,下狱。

俊臣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又欲诬皇嗣及庐陵王与南北牙同反,冀因此盗国权,河东人卫遂忠告之。诸武及太平公主恐惧,共发其罪系狱有司处以极刑太后欲赦之奏上三日不出。王及善曰:俊臣凶狡贪暴,国之元恶,不去之,必动摇朝廷。太后游苑中,吉顼执辔,太后问以外事,对曰:外人唯怪来俊臣奏不下。太后曰:俊臣有功于国,朕方思之。顼曰:于安远告虺贞反,既而果反,今止为成州司马。俊臣聚结不逞,诬构良善,赃贿如山,冤魂塞路,国之贼也,何足惜哉!太后乃下其奏。

丁卯,昭德、俊臣同弃市,时人无不痛昭德而快俊臣。仇家争啖俊臣之肉,斯须而尽,抉眼剥面,披腹出心,腾蹋成泥。太后知天下恶之,乃下制数其罪恶,且曰:宜加赤族之诛,以雪苍生之愤,可准法籍没其家。士民皆相贺于路曰:自今眠者背始帖席矣!

俊臣以告连耀功,赏奴婢十人。俊臣阅司农婢,无可者,以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家有细婢,善歌舞,欲得以为赏口,乃使人诬告斛瑟罗反。诸酋长诣阙割耳剺面讼冤者数十人。会俊臣诛,乃得免。

俊臣方用事,选司受其属请不次除官者,每铨数百人。俊臣败,侍郎皆自首。太后责之,对曰:臣负陛下,死罪!臣乱国家法,罪止一身;违俊臣语,立见灭族。太后乃赦之。

上林令侯敏素谄事俊臣,其妻董氏谏之曰:俊臣国贼,指日将败,君宜远之。敏从之。俊臣怒,出为武龙令。敏欲不住,妻曰:速去勿留!俊臣败,其党皆流岭南,敏独得免。

太后征于安远为尚食奉御,吉顼为右肃政中丞。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共发其罪/系狱有司/处以极刑/太后欲赦之/奏上/三日不出
B.共发其罪/系狱/有司处以极刑/太后欲赦之/奏上三日/不出
C.共发其罪/系狱/有司处以极刑/太后欲赦之/奏上/三日不出
D.共发其罪/系狱有司/处以极刑/太后欲赦之/奏上/三日不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仆”,唐朝的官员署名,以刑部所属都官为司仆,都官郎中称司仆大夫。
B.“綦”通“极”,顶点,终了。此处的“綦”与《荀子·王霸》中“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同义。
C.“剺面”即以刀划面,古代匈奴﹑回鹘等族划面以表示悲戚,在此处用以表示诚心和决心。
D.“擢”在此处表示“提拔”,与“擢发难数”中的“擢”不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俊臣贪赃枉法,横行无忌,为了美色不惜捏造罪名、假传圣旨强取豪夺他人妻妾。
B.来俊臣因暴戾恶行遭到朝士庶民的愤恨,“今眠者背始帖席”犹见他们对来俊臣掌权的恐惧。
C.来俊臣红极一时,在就任铨选机构的主事官时,不照等次钦点数百人作为自己的亲信。
D.吉顼明辨是非、不畏强权,在太后面前直陈来俊臣的罪行,最终因为自己的正直获得升迁。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俊臣聚结不逞,诬构良善,赃贿如山,冤魂塞路,国之贼也,何足惜哉!
(2)宜加赤族之诛,以雪苍生之愤,可准法籍没其家。
5.武则天明知来俊臣是奸佞酷吏,却为何屡不除之,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2024-01-17更新 | 1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