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姚鼐(1732-181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3 题号:1831729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刘海峰先生传

【清】姚鼐

①刘海峰先生,名大櫆,字才甫,海峰其自号也。生而好学,读古人文章,即其意而善效之。年二十余,入京师。

②当康熙末,方侍郎苞名大重于京师矣。见海峰,大奇之,语人曰:如苞何足言耶?吾同里刘大櫆,乃今世韩欧才也!自是天下皆闻刘海峰。然自康熙至乾隆数十年,应顺天府试,两登副榜,终不得举。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乾隆十五年举经学,皆不录用。朝官相知、提督学政者,邀之幕中阅文。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年逾六十,乃得黟县教谕。又数年,去官归枞阳,不复出。卒,年八十三。

③先生少时,与鼐伯父姜坞先生最厚。鼐于乾隆四十年自京师归,屡见之于枞阳。先生伟躯,巨髯,能以拳入口,嗜酒,谐谑,与人易良无不尽。尝谓鼐:吾与汝再世交矣!

④天下言文章者,必首方侍郎。方侍郎少时尝作诗以海宁查侍郎慎行,查侍郎曰:君诗不能佳,徒夺为文力,不如专为文。方侍郎从之,终身未尝作诗。至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之异体镕以成其体,雄豪奥秘,麾斥出之,岂非其才之出今古者哉!其文与诗皆有雕板,鼐欲稍删次之合为集未就乃次其传。

(节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注】①方侍郎苞:方苞,官至礼部右侍郎。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即其意而善效之
(2)邀之幕中阅文
(3)方侍郎少时尝作诗以海宁查侍郎慎行
(4)岂非其才之出今古者哉
2.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3.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
4.本文给刘海峰作传,却用了不少笔墨写方苞,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原因。
【知识点】 姚鼐(1732-1815)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节选)

苏轼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指所思慕的人。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造物者:原指天,即现在所说的自然。
C.泰山之                    阳:山南水北。
D.多平方                    平方:面积单位。多平方,即面积大。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扣舷歌之/正襟危坐问客曰
B.哀吾生须臾/古谓天门溪水
C.客有吹洞箫/崖限当道
D.举匏樽相属/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3.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自汉武帝起古人常以年号纪年。
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D.“戊申晦,五鼓”,晦,是指农历每月初一;朔,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赤壁赋》中的既望是指农历每月的十六。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夜游黄州赤壁,借“赤壁”之游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的思考。
B.《登泰山记》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入山,越中岭,再循西谷到达山顶,第二天五更时分在日观亭观日出。
C.作者在描写泰山日出景象时,采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描绘出一幅瑰丽、雄浑的日出图。
D.苏轼和姚鼐将自我精神投射于自然山水之中,在“乐水”“乐山”中找寻精神慰藉。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
2021-12-10更新 | 5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往。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辽东朱孝纯子颍知泰安府之二年,墙内既治无事,作楼于居室之东,曰晴雪之楼。

又一年,余自京师来游泰山,偕子颍登其上。思昔子颍西在巴蜀,以军兴使云南永昌,后又逾美诺之岩,入小金川之阻,冰雪所冱,师旅所屯,往来常数千里。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颍最先造大府幕为出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巨炮越头上,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余孽,余诚伟其气。然方其出入险难之地,履锋镝之所交,忠谋勇气,谊不顾己,不知复有燕游之乐。及事定时夷,口不言功伐,萧条登眺,澹若无为。此所持,盖过人益远矣。

余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与子颍仰瞻巨岳,指古明堂之墟,秦汉以来登封之故迹,东望汶源西流,放乎河济之间,苍莽之野,南对徂徕,新甫,思有隐君子处其中者之或来出。慨然者久之,又相视而笑。

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霁日照临,光晖腾映,是楼之名,若独为余今日道也。然则楼之记,非余而孰宜为?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作楼始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姚鼐记。

(姚鼐《晴雪楼记》,有删改)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亭东自足下皆云             其远古刻尽
B.皆不             今其智乃反不能
C.不知复有燕游之乐       一世之雄也
D.此所             飞仙以遨游
2.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年贼起泰安A邻郡B子颍C最先造D大府幕E为出方略F亲战G临清城下。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府朱孝纯子颖,子颖是朱孝纯的字,此处是“官职加姓名加字”的称谓方式。
B.戊申晦,是采用天干地支纪日法;“是月丁未”“壬戌之秋”采用同样的纪日法。
C.登封,即登山封禅,此处指秦、汉以来的帝王登上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
D.乾隆,清高宗的年号,“元嘉草草”中“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都是姚鼐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到泰安游玩时,与友人朱孝纯同登泰山、晴雪楼后所记;两文所记风雪应为同一场风雪。
B.在姚鼐心中,朱孝纯远超常人,他在战时忠心多谋,勇武豪气,坚守道义不顾安危;在诸事安定之后,却不言自身功绩,安然自若。
C.姚鼐自称“驽怯无状”,又因疾病辞官,心中深深忧虑。但与友人仰瞻大山,追寻旧迹、放眼远眺后,自己终于忧虑全无,豁达自适。
D.姚鼐与友人游玩时经历数日风雪后恰逢雪霁初晴,他认为“晴雪楼”之名正巧诉说呈现了眼中之景,自己非常适合为晴雪楼写篇记。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余孽,余诚伟其气。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6.两则材料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4-01-27更新 | 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生名鼐,字姬传。少家贫,体羸多病而嗜学。从父范,诸子中独爱先生,令受业苧川,尤海峰。四库馆开,刘文正公、朱竹君学士咸荐先生,遂为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先生乃乞养归。

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诸讲席,凡四十年。所至,士以得及门为幸。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纪文达撰《四库书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先生貌清臞,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礼恭亲王薨,遗教必得姚某为家传。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轨刘海峰继之。论者谓:“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才胜,学或不及;先生则理与文兼至。”三君皆籍桐城,故世或称“桐城派”。

(节选自《清先正事略选》)

材料二:

曩者,鼐在京师,程吏部、周编修语曰:“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出于桐城?”鼐又闻长者曰:“康熙间,方侍郎名闻海外。刘先生一日以布衣走京师,上其文侍郎。侍郎告人曰:‘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闻者始骇不信,久乃渐知先生。今侍郎没,而先生之文果益贵。然先生穷居江上,无侍郎之名位交游,不足掖起世之英少,独闭户伏首几案。年八十矣,聪明犹强,著述不辍,斯世之异人也已。

鼐之幼也,尝侍先生。及长,受经学于伯父,学文于先生。游宦三十年而归,伯父前卒,不得复见,而犹得数见先生。先生亦喜其来,足疾未平,扶曳出与论文,每穷半夜。

今五月望,邑人以先生生日为之寿,鼐适在扬州,思念先生,书是以寄先生,又使乡之后进者,闻而劝也。

(节选自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望溪方氏A以文章称B海内C上接D震川E推文家F正轨G刘海峰H继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从”指堂房亲属,“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
B.善,友好、亲善,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善”意义不同。
C.其……乎,大概,表推测的语气,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语气不同。
D.诸,相当于“之于”,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的“诸”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幼时家中贫困,体弱多病,但很喜爱读书,四库馆开设时被举荐为纂修官,书编成后便自请回家奉养父母。
B.有论者称“桐城派”中望溪的文以理取胜,海峰的学识或许赶不上姚鼐,但以文采取胜,而姚鼐则文理兼备。
C.方望溪任侍郎时,刘海峰将文章呈给他看,得到了高度赞赏;后来方望溪去世,刘海峰的文章得到了更高的评价。
D.姚鼐年少时曾跟随海峰先生学习文章,与他尤为亲近,后来辞官回乡也常与他往来,两人时常谈论文章到半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
(2)年八十矣,聪明犹强,著述不辍,斯世之异人也已。
5.姚鼐回乡讲学四十年,为什么士子们都以能到他门下拜师受业为荣?
2024-02-29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