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5 题号:1847457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书令石显专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房[注]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谁与?上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也。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亦不能退显也。

臣光曰: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注】房:京房,西汉学者,东郡顿丘人。汉元帝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B.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C.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D.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古代社交礼仪,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轻于“稽首”。
B.《春秋》,又称《春秋经》,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C.帷幄,此处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与“运筹帷幄之中”中的“帷幄”一词含义相同。
D.“臣光曰”与《史记》中“太史公曰”类似。曰有议论、评论的意思,是一种史论形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帝在与京房探讨用人之道时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预测未来。他认为齐桓公、秦二世都不是这样的人。
B.京房认为元帝登基以来,国家出现了《春秋》中记载的各种灾害情况,暗示国家处于乱世状态,元帝也认可这一点。
C.京房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元帝也赞同他的看法,但最终也没有下定决心罢免石显的官职。
D.司马光最后评论说,如果君王的德行不昌明,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却也不知从何入手。他认为元帝就是这样的君王。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
(2)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5.文末司马光说“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京房是如何一步步劝导元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与王介甫书

司马光

向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苖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疾卧家。光被旨为批答,见士民方不安如此,而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

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然后出视事。当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光窃惟居高位者不可以无功,受大恩者不可以不报,故辄敢申明去岁之论。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用是,故敢妄发而不疑也。属以辞避恩命,未得请,且病膝疮,不可出,不获亲侍言于左右,而布陈以书,悚惧尤深。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

(选自清·黄以周等辑《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有删改)

1.下列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疾卧家 左右欲相如去
B.当改前令之非者 始祸焉
C.然后出视事 今其智反不能及
D.不能改也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介甫即王安石,介甫是他的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在其名外另取一字,以表其德。
B.“与王介甫书”中的“书”即今天的书信,古代把书信写得特别好的人称为 “书圣”。
C.期年,文中指一整年。古人认为日月运行十二月则一周天复会于故处,谓之“期”。
D.忝备:谦辞。古人常以此表达自己有愧于担任某官职,或列于某身份。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窃惟居高位者不可以无功,受大恩者不可以不报,故辄敢申明去岁之论。
(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4.司马光在文中对王介甫提出哪些批评?请加以概括。
2018-06-29更新 | 14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漠北,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到,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
B.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
C.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
D.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屈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汉朝时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后也可用“单于”泛指外族首领。
B.元鼎,年号。年号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一种名号,先秦至清皆有年号。
C.节,旄节,多以竹为杆,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常持节。
D.大行,文中指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外交官员,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封为大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氏国王被匈奴单于杀死,月氏人对此心生怨恨,却找不到一起攻打匈奴的人,此时汉武帝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应募出使。
B.张骞出使经历坎坷,被匈奴长期扣留,后匈奴内部混乱,张骞与甘父找到机会逃出,回到汉朝,此时他被困匈奴已达十三年之久。
C.张骞认为应当趁着汉军新败匈奴单于的时机,与乌孙联合,这样乌孙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成为汉的藩臣,汉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
D.张骞到达乌孙国后,向乌孙王昆莫传达了汉武帝的谕旨,希望汉与乌孙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这样匈奴一定会被打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复为匈奴所得。
(2)今诚以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
2022-05-11更新 | 5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选自王安石《材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君子A用人B如器C各取D所E长F古之致G治者H岂借才于I异代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尤蔽者”的“其”意思是“其中的”,与《石钟山记》“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的“其”相同。
B.材料二“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与“惟其遇事而事治”两句中的“治”的含义都是“治理得好”。
C.“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与“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的“适”含义不同。
D.《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因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用官位和金钱足以引诱有才华的人,所以即使傲视他们,人才也会主动归附自己。
B.良马和劣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粮,放声鸣叫,用蹄踢用嘴咬,因与众不同而受到蔑视。
C.材料二认为如果君主用人得当,那么愚昧浅陋的人也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国家会人才济济。
D.两则材料都巧用比喻,驳斥了天下没有人材的偏见,强调君子应主动争取人材,量才为用。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
课内文言文翻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5.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请简述你的理由。

材料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材料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材料3:南越之修簳①,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②。


【注释】①簳: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
2023-06-27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