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5 题号:1849823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B.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C.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D.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天干地支纪年法,此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C.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D.美人:文中指称容颜美丽的女子。
3.下列对选文第三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才智过人、完全可以称为“一世之雄”的豪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面垢落曁之涂,目泣湿薪之烟。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告余,此雨止祥也。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澹澹其不芒矣。浴于旸谷,升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

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墐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注}:①无言:内容空洞。②生:发芽。③矧(shěn):也。④旸(yáng)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 ⑤倒景:这里指彩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B.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C.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D.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雨止祥也。          倚歌而和
B.奴婢喜告余。        扣舷歌之
C.升扶桑。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D.赫而炎非其虐       何为其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矫情为文,写不出好的作品。
B.文章模仿汉赋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行文流畅,不可遏制,文采出众。
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缘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
D.本文以秋阳为题,却花很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小船行走城郭,鱼龙游入房屋,霉菌长满用具等等。抑扬结合,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观代汉语。
(1)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
(2)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2023-01-04更新 | 3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凌虚台记

(宋)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国:即郡国,指州地或府地。②物理:事情的常理。③祈年、橐泉:秦穆公的祈年宫和橐泉宫。④长杨、五柞:汉武帝的长杨猎场和五柞宫。⑤仁寿、九成:宫名,隋文帝建,唐太宗改建为九成宫。
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贴切的虚词是(       )。
A.其B.而C.所D.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感叹。
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
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D.文章结尾写道“盖世有是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东西“足恃”,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3.能对应“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这层意思的一项是(       )。
A.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
C.昔者荒草野田,岂知有凌虚台耶?
D.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4.对于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于凌虚台的看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2021-07-09更新 | 8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A.得            奇山水,天下独绝
B.且铭曰        公输盘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至黄州     明年,政通人和
D.砚不复得     石兽于水中
2.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甚喜,以付迨、过。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2020-08-12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