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沈括(1031-109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8 题号:1867388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子醇枢密帅熙河日,西戎欲入寇,先使人觇我虚实。逻者得之,索其衣缘中,获一书,乃是尽记熙河人马、刍粮之数。官属皆欲支解以殉。子醇忽判杖背二十,大刺面蕃贼决讫放归六字,之。是时适有戍兵步骑甚众,刍粮亦富。戎人得谍书,知有备,其谋遂寝。

宝元元年,党项围延安七日,邻于危者数矣。范侍郎雍为帅,忧形于色。有老军校出,自言曰:某边人,遭围城者数次,其势有近于今日者。虏人不善攻,卒不能拔。今日万万无虞,某可以保任。若有不测,某甘斩首。范嘉其言壮,人心亦为之小安。事平,此校大蒙赏拔,言知兵善料敌者,首称之。或谓之曰:汝敢肆妄言,万一言不验,须法。校笑曰:君未之思也。若城果陷,何暇杀我邪!聊欲安众心耳。

韩信袭赵,先使万人背水阵,乃建大将旗鼓,出井陉口,与赵人大战;佯败,弃旗鼓,走水上。军背水而阵,已是危道;又弃旗鼓而趋之,此必败势也。而信用之者,陈余老将,不以必败之势邀之,不能致也。信自知才过余,敢用此耳。向使余小黠于信,信岂得不败?此所谓知彼知己,量敌为计。后之人不量敌势,袭信之迹,决败无疑。汉五年,楚汉决胜于垓下,信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高帝在其后;绛侯、柴武在高帝后。信先合不利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信复乘之大败楚师此亦拔赵策也。信时威震天下,籍所惮者独信耳。信以三十万人不利而却,真却也;然后不疑。故信与二将得以乘其隙。信兵虽却,而二将维其左右,高帝军其后,绛侯、柴武又在其后,异乎背水之危,此所以待项籍也。用破赵之迹,则歼矣。此皆信之奇策。观古人者,当求其意,不徒视其迹。班固为《汉书》,乃削此一事。盖固不察所以得籍者,正在此一战耳。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A兵B不C利D信E复F乘G之H大I败J楚K师L此M亦N拔O赵P策Q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括的《梦溪笔谈》是笔记体著作,班固的《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同《史记》一样,是纪传体史学著作。
B.“须伏法”与“伏清白以死直兮”(《离骚》)两句中的“伏”字含义不同。
C.“乃敢用此耳”与“羝乳乃得归”(《苏武传》)两句中的“乃”字含义相同。
D.“纵之”与“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两句中的“纵”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戎在熙河边境想要入侵,于是派人刺探,但得到间谍报告后知道熙河有所防备,所以搁置了入侵计划。
B.班固写《汉书》没有记载韩信用奇策在垓下大败楚师这件事,原因是他不能明察作战运用策略的重要性。
C.韩信袭赵,先使万人背水列阵,与赵人大战后假装失败,丢弃旗鼓逃跑,这样引诱陈余追击,最终获胜。
D.老军官表示他是驻守边境的人,多次遇到围攻,危急时的形势和现在接近,而且党项人不善于攻城,不用太担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城果陷,何暇杀我邪!聊欲安众心耳。
(2)异乎背水之危,此所以待项籍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信袭赵,先使万人背水阵,乃建大将旗鼓,出井陉口,与赵人大战,佯败,弃旗鼓,走水上。军背水而阵已是危道,又弃旗鼓而趋之,此必败势也。而信用之者,陈余老将,不以必败之势邀之,不能致也。信自知才过余,乃敢用此耳。向使余小黠于信,信岂得不败?此所谓知彼知己,量敌为计。后之人不量敌势,袭信之迹,决败无疑。

从古言韩信善用兵,书中不见信所以善者。予以谓信说高帝,还用三秦,据天下根本,见其断;虏魏豹,斩龙且,见其智;拔赵破楚,见其应变;西向师虏,见其有大志。此其过人者,惜乎《汉书》脱略,漫见于此。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改)

材料二:

羌寇武都。迁虞诩为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军停车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钞旁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曰:‘行不过三十里。’而今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我寡,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不同也。既到郡[注],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杀伤。明日,悉阵其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

(选自冯梦龙《智囊》,有删改)

[注]郡,指武都郡。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虏见吾灶A日增B必谓C郡兵来迎D众E多F行速G必惮H追我。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本,指根基,与“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根本”词义相同。
B.亡,指放走,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中的“亡”词义不同。
C.发无不中,指箭射出没有射不中的,与成语“箭无虚发”的本义是一样的。
D.贸易,此处指变易、更换,与现在所说的进行交易的商业活动的“贸易”意思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韩信对阵的陈余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韩信相信自己的才能比陈余高,因此才敢于设计让敌军上当,最终战胜赵国。
B.从韩信在作战过程中的多次决策看,他是一个善于用兵的人,但《汉书》却没有记载韩信用兵的事迹,沈括认为《汉书》记载史事太随意。
C.虞诩临危受命担任武都太守,但他并未钻入羌人布置的圈套里,反而虚虚实实,让羌人处处受制,使羌人不敢贸然对虞诩的军队采取行动。
D.虞诩率军到达武都,但是虞诩军队的兵力和羌人士兵的兵力相差悬殊。他先是以小箭麻痹敌人,又在士兵数量上让敌人产生错觉,最后设伏拦截,大败羌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背水而阵已是危道,又弃旗鼓而趋之,此必败势也。
(2)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浅水设伏,候其走路。
5.韩信与虞诩作战取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联系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024-01-27更新 | 1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苍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王荆公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不可得时薛师政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公面黧黑,门人忧之,以问医。医曰:此垢污,非疾也。进澡豆令公颒面。公曰:天生黑于予,澡豆其如予何?

郭进有材略,累有战功,尝刺邢州。今邢州城乃进所筑,其厚六丈,至今坚完。进于城北治第,既成,聚族人宾客落之,下至土木之工皆与。乃设诸工之席于东庑,群子之席于西庑。人或曰:诸子安可与工徒齿进指诸工曰:此造宅者。指诸子曰:此卖宅者,宜坐造宅者下也。

朝士刘廷式,本田家,邻舍翁甚贫,有一女,约与廷式为婚。后契阔数年,廷式读书登科,归乡闾访邻翁,而翁已死,女因病双瞽,家极困饿。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子之家辞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士大夫。廷式坚不可,曰:“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闺门极雍睦,其妻相携而后能行。廷式尝坐小谴,监司欲逐之,嘉其美行,遂为之阔略。其后廷式管干江州太平宫,而妻死,哭之极哀。苏子瞻爱其义,为文以美之。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苍:通“仓”。②颒:洗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荆公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不可得/时薛师政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
B.王荆公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不可得/时薛师政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
C.王荆公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不可得/时薛师政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
D.王荆公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不可得/时薛师政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丽礼币赠遗之物”与“持千金之资币物”(《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币”字含义相同。
B.“一切委于副使”与“如土委地”(《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委”字含义不同。
C.“诸子安可与工徒齿”与“君子不齿”《师说》)两句中的“齿”字含义不同。
D.“固宜坐造宅者下也”与“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衡出使高丽返回时,在海上遭遇大风;船夫非常恐惧,请求将船上的物品扔到海中,以避风险;副使不得已将自己的东西全扔到海中。
B.门人见王荆公脸色发黑,就去问医,医生说王荆公脸上有污垢,并没有病;门人让王荆公洗脸,王荆公说自己天生就长得黑,洗不掉的。
C.郭进在邢州城北建了一座私宅,建成后举行落成之礼,将土工、木工的宴席安排在东厢房,以示敬重,而将儿子们的宴席安排在西厢房。
D.刘廷式务农时与邻家女子约为婚姻,考中进士后回乡践诺履约;成婚后夫妻和睦;妻子死后,刘廷式非常哀痛;苏轼欣赏其情义写文赞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
(2)廷式尝坐小谴,监司欲逐之,嘉其美行,遂为之阔略。
2023-03-05更新 | 11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高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节选自宋·钱公辅《义田记》)

材料二: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范文正荒政》)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己
B.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C.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D.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纳,意为财务的支出和收入,和现代汉语“担任财务出纳工作的人”意思不同。
B.斛,是古代计算粮食的一种量器,南宋以前大约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C.殍殣,为同义复用,意为饿死的人,和《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构词法相同。
D.敖仓,指储存粮食的仓库,最初为秦在河南设置的古代重要粮仓,后泛指粮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为养活接济有困难的族人,设立了义田,用田地收入来支付族人的吃穿用度,即便他死后,后世子孙依然延续了这一做法。
B.范仲淹对义田的收入有详细的规划和分配:每天有固定的粮食供应,每年有固定的衣物供应,婚丧嫁娶有固定的钱财供应。
C.发生在皇佑二年的吴中饥荒,没有给杭州的老百姓造成流离之苦,是因为范仲淹大兴士木,鼓励老百姓进行赛船、修佛寺等活动。
D.监察机关弹劾范仲淹作为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大兴土木,伤耗民间财力,但范仲淹的做法几年后却被朝廷定为法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
(2)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5.后人评范仲淹“智谋过人”,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其“智谋”?请简要概括。
2022-09-19更新 | 3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