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1868778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鸿沟划界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号葬项羽穀城。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
B.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
C.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
D.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冢”,高而大的坟墓,是贵族、有身份的人死后的居所。“陵”则是更高的土山,是皇室专用。这儿称冢不称陵,事实上暗含褒贬。
B.“江南”,地理区域,指长江以南,是当时的经济富庶之地。在古代文献中,江南常与“江北”“中原”等区域概念相并立。
C.“大逆”,封建时代指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谋大逆”在古代属于十恶不赦的重大罪行。这里刘邦用“大逆”指称项羽杀义帝的行为。
D.“公”,古爵位名。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相持很久,使士兵产生了厌战的情绪,于是刘邦和项羽约定在广武涧谈判。项羽要跟刘邦决斗,刘邦却把项羽的所作所为归纳了十条罪状,不屑应对他的挑战。
B.项羽听了刘邦的话非常生气,趁刘邦不注意,抽出暗藏的弓箭,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刘邦为了迷惑对方,假装自己伤了脚趾,并且在重伤的情况下,还去慰劳军队,鼓舞士气。
C.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后,马上罢兵撤走了,而刘邦却没有遵守约定,继续进兵追击项羽,还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共同进击楚军。后来,终于在垓下之战中消灭了项羽。
D.项羽与刘邦在数年的楚汉之争中,互有输赢。但是,项羽好逞一人之勇,遇事急躁,而刘邦能够从大局出发,遇事冷静,多听谋士意见。最终项羽失败,刘邦夺得了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
(2)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5.刘邦被射中的明明是胸部,他为什么要说是脚趾?
【知识点】 《史记》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问,献遗其亲成。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节选自汉代司马迁的《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选自宋代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

【注】①宾客:古代豪门所养的食客。战国末期,秦国逐渐强大,各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挽救本国,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势力,养“士”之风盛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以养“士”著称。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相应序号。
孟尝君待客A坐语B而屏风后C常有侍史D主E记君所与客语F问亲戚G居处。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倾:趋向,文中指孟尝君使天下之士都奔向他,与“樯倾楫摧”的“倾”含义不同。
B.相:做相国,它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的“歌”用法相同。
C.“宾客尽羞之”的“羞”,与“商人重利轻别离”中的“重、轻”用法不同。
D.“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的“存”与《短歌行》“枉用相存”的存,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国宾客及因犯罪而流亡的人,因为这些人崇尚气节、邪恶狡诈,所以直到汉朝,那里民间还多有凶暴强悍的子弟。
B.孟尝君与宾客同甘苦。他晚上待客,因有人挡住了火光,一位宾客认为自己饭菜不如别人,孟尝君将自己饭菜与他的对比,他羞愧自杀。
C.秦昭王善变。他先以孟尝君为相,后又听信他人建议拘囚了田文,想杀了他;先是听信宠姬之言释放了孟尝君,又后悔,派兵追捕田文。
D.从秦国脱困后,孟尝君将擅长狗盗偷取出狐白裘与擅长模仿鸡鸣骗开城门的二人列入宾客名单,宾客们都因为与他二人同列而感到羞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5.针对孟尝君豢养宾客,司马迁和王安石的观点有何异同?简要回答。
2024-01-04更新 | 12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贵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斯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

(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


[注]①高,即当时秦朝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②废适立庶,秦始皇去世后,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③王介甫,即王安石。曾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实行新法。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李斯助之A言B其便C利D益成E秦乱F然G使H李斯不言其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卿,即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B.坐,即连坐。古代五家或十家组为一单位,一人犯罪,相关的人连带受罚。
C.逆,指迎合、揣测,与“寓逆旅”(《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逆”词义相同。
D.法术,法家的早期人物商鞅言“法”,申不害讲“术”,后因以之指法家的学说。
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否定苏轼所说的李斯用荀子的帝王之术扰乱天下的观点;然后确定自己的观点: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
B.文章回顾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逐步走向富强的过程,指出秦的统治是建立在严刑峻法的基础上的,李斯不过是迎合帝王的贪婪和残暴以求恩宠罢了。
C.作者认为像李斯这种“趋时”而“邀宠”的小人固然可恶,但法术之学“足亡人国”,所以对国家而言更可怕,危害也更大。
D.第四段拿后来推行新法者和王安石学说的关系来类比李斯与荀卿学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的说法是错误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阴遣谋士赍持金五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
(2)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5.姚鼐说:“小人之仕,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李斯作“富贵之谋”的具体表现。
2024-03-14更新 | 15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形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早定与彭越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之彭越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杯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雒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雒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徒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除。

(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早定/与彭越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之彭越/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B.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早定/与彭越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之/彭越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C.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早定/与彭越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之彭越/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D.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早定/与彭越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之/彭越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日中是天色计时法中的一个时辰,对应地支计时法中的午时,也就是现代时间11时13时。
B.相国是古官名,起源于春秋晋国,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
C.宗族指以“宗子”或“族长”为中心,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的父系单系亲属集团。
D.国,始见于商代。本义指疆域,也指区域、分封的诸侯国,后泛指国家。此处指国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彭越善于韬光养晦。在秦末社会动乱、豪杰并起时,有人鼓动彭越起事,他却并没有听从,而是耐心审时度势,决定择时而动。
B.彭越管理才能卓越。他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以迟到为借口杀掉一个反对自己的人,众人立刻惊俱,从此不敢违抗命令。
C.彭越有自己的打算。刘邦兵败固陵,彭越并未积极援救,直到刘邦采用张良之计,许诺彭越做王,他才率领军队合围垓下。
D.彭越缺乏政治远见。他功高盖主,帮助刘邦消灭了项羽,却又不懂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最终招致灭族的下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
(2)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
2020-11-15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