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说苑》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8 题号:1872104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骊姬谮太子申生于献公,献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申生曰:“为此者,非子之罪也,子胡不进辞?辞之必免于罪。”申生曰:“不可。我辞之,骊姬必有罪矣。吾君老矣,微骊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如何使吾君以恨终哉?”重耳曰:“不辞则不若速去矣。”申生曰:“不可。去而免于死,是恶吾君也,夫彰父之过而取美,诸侯孰肯内之?入困于宗,出困于逃,是重吾恶也。吾闻之,忠不暴君,智不重恶,勇不逃死。如是者,吾以身当之。”遂伏剑死。

晋献公之时,有士焉,曰狐突,傅太子申生。公立骊姬为夫人,而国多忧,狐突称疾不出。六年,献公以谮诛太子。太子将死,使人谓狐突曰:“吾君老矣,国家多难,傅一出以辅吾君,申生受赐以死不恨!”再拜稽首而死。狐突乃复事献公。三年,献公卒。狐突辞于诸大夫曰:“突受太子之诏,今事终矣,与其久生乱世也,不若死而报太子。”乃归自杀。

楚平王使奋扬杀太子建,未至而遣之,太子奔宋。王召奋扬,使城父人执之以至。王曰:“言出于予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王初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贰也奉初以还故遣之已而悔之亦无及也。王曰:“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重过也。逃无所入。”王乃赦之。

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之弥贼之。鉏之弥晨往,则寝门辟矣,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寝。之弥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

(节选自《说苑·立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臣告之王/初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贰也/奉初以还/故遣之/已而悔之/亦无及也/
B.对曰/臣告之/王初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贰也/奉初以还/故遣之/已而悔之/亦无及也/
C.对曰/臣告之/王初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贰也/奉初以还故/遣之/已而悔之/亦无及也/
D.对曰/臣告之王/初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贰也/奉初以还故/遣之/已而悔之/亦无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肯内”的“内”指接纳,与《史记·鸿门宴》的“毋内诸侯”的“内”相同。
B.称疾:借口有病,实际上是官员感到朝政混乱,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C.再拜:指拜两次,是古代的一种隆重的礼节;古人也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D.不信:文中指不相信已经接受的命令是正确的;现在则指对某种说法不相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的太子申生受到诬陷以后,公子重耳先劝他进言辩解,后劝他逃走,可他既没有为自己辩解,也没有选择逃往别国,而是选择自杀以明志。
B.太子申生临死之前,认为国家多忧患,便把安定国家的任务托付给狐突;狐突完成任务后,告诉各位大夫说他要以死来报答太子,然后自杀了。
C.楚平王派奋扬去杀太子建,奋扬放走了太子建,然后让人把自己捆上送到国都,并据实禀告楚平王,还说明了放走的原因,楚平王最终赦免了他。
D.晋灵公讨厌赵宣子屡次进忠言劝谏,便派组之弥去杀他;组之弥见赵宣子一大早穿戴整齐地准备上朝,认为他应该是国君,于是头撞槐树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骊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如何使吾君以恨终哉?
(2)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重过也。逃无所入。
5.做人应该如何立节?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知识点】 《说苑》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文本二

孔子曰: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亦不能杀也。昔者殷王帝辛之时,爵生乌于城之隅,工人占之曰:‘凡小以生巨,国家必祉,王名必倍。’帝辛喜爵之德,不治国家,亢暴无极,外寇乃至,遂亡殷国。此逆天之时,诡福反为祸。殷王武丁之时,先王道缺,刑法弛,桑、谷俱生于朝,七日而大拱。工人占之曰:‘桑谷者,野物也。野物生于朝,意朝亡乎?’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此迎天时,得祸反为福也。故妖孽者,天所以警天子诸侯也;恶梦者,所以警士大夫也。故妖孽不善政,恶梦不胜善行也。至治之极,祸反为福。故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修身正行,不可以不慎。嗜欲使行亏,谗谀乱正心,众口使意回。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污辱难湔洒,败事不可后追;不深念远虑,后悔当几何。怨生于不报,祸生于多福,安危存于自处,不困在于豫,存亡在于得人。慎终如始,乃能长久;能行此五者,可以全身。

(《说苑·敬慎》)

【注】“爵”同“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昔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
B.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昔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
C.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昔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
D.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昔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
2.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其衰也”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何”字含义相同。
B.“抑本其成败之迹”与“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本”字含义不同。
C.“故妖孽不胜善政”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两句中“胜”字含义不同。
D.“不困在于蚤像”与“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蚤”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的缘由就能明白,国家之所以能够兴衰,虽说有天命成分,但更多是人事在起主要作用。
B.庄宗牢记父亲临终遗训,每次出兵之前用少牢祭祀祖庙,然后请出三支箭,用锦囊装好,背着它走在前面,凯旋之后又归入祖庙。
C.殷商王武丁执政时,先王治国之道缺失,国家法度废弛,桑谷之木开始在早晨生长,等到第七天,树木已经长弯曲,卜师认为此不吉利。
D.耻辱难以被洗刷,失败的事情也难以挽回,做事情若不深谋远虑,最终后悔的事就会有很多。防患未然,用人得当,方可长久,保全自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2)嗜欲使行亏,谗谀乱正心,众口使意回,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2023-06-22更新 | 1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孔子闻之,曰:“公索氏比及三年必亡矣。”后一年而亡。弟子问曰:“昔公索氏亡牲,夫子曰:“比及三年必亡矣。”今年而亡。夫子何以知其将亡也?”孔子曰:“祭,乃孝子所以自尽于亲也。至祭而亡其牲,则余所亡者多矣。吾以此知其将亡矣。”

下蔡威公闭门而哭,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以血。旁邻窥墙而问之,曰:“子何故而哭悲若此乎?”对曰:“吾国且亡。”曰:“何以知也?”应之曰:“吾闻病之将死也,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也,不可为计谋。吾数谏吾君,吾君不用,是以知国之将亡也。”于是窥墙者闻其言,则宗而去之楚。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应曰:“吾何以不至于此!且吾闻之也:言之者,行之役也;行之者,言之主也。汝能行我言,汝为主,我为役,吾亦何以不至于此哉?”窥墙者乃言之于楚王,遂解其缚,与俱之楚。故曰:“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

韩昭侯造作高门。屈宜咎曰:“昭侯不出此门。”曰:“何也?”曰:“不时。吾所谓不时者,非时日也。人有利不利,昭侯尝利矣,不作高门。往年秦拔宜阳,明年大旱民饥,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而顾反益奢,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高门成,昭侯卒,竟不出此门。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壑深,蓄积多,其国宁也。”王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蓄积多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壑深,则民力矣。”兴兵伐之,遂取陈。

(节选自《说苑·权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B.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C.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D.居数年/楚王果举兵伐蔡/窥墙者为司马/将兵而往来/虏甚众/问曰/得无有昆弟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期年而亡”与“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期”字含义相同。
B.“则举宗而去之楚”与“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人固有利不利”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D.“则民力罢矣”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罢”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国公索氏丢失了祭祀所用的牲畜,孔子预言了公索氏会败亡,公索氏果然败亡了,之后,弟子询问孔子预言的依据,孔子是从小事进行推断的。
B.下蔡威公由劝谏国君一事预感到国家将要灭亡,痛哭了三天,在墙外窥探的邻居听了他的话搬到楚国,威公得出结论能做的人是能说的人的主人。
C.韩昭侯建造高门,屈宜咎认为此时不是修建的好时机。因为之前秦国攻占了宜阳,第二年韩国闹旱灾,百姓三餐不饱。
D.楚庄王想要攻打陈国,打探的人认为从陈国的城墙、护城河、储备、国家情况看不能打,但楚庄王却从陈国的民情看出陈国能攻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窥墙者乃言之于楚王,遂解其缚,与俱之楚。
(2)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而顾反益奢,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
2022-10-21更新 | 7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武灵王逐胡服。使王孙蝶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主,先王之通谊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后德且见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蝶谒之叔,请服焉。”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之。”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故圣与俗流,贤与变俱。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说苑·权谋》,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
B.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
C.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
D.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不逆主”与“而君逆寡人者”(《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逆”含义相同。
B.“中国不近蛮夷之行”中的“中国”是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意思为“中原地区”。
C.“臣愿王之图之”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图”含义相同。
D.“因事而制礼”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举夏、商衰败的例子,举服饰正统的邹国、鲁国的例子,举风俗特殊的吴、越地区的例子,最终目的是阐述“古今不同俗”的道理。
B.赵武灵王决心穿胡服上朝,他表明自己改穿胡服不是为了享乐,他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还想仰仗王叔的威望,促使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
C.赵造反对改穿胡服,他认为胡服是奇装异服,穿奇装异服的人往往心思不正,习俗怪僻的地方往往民心混乱,中原地区的人民不应仿效蛮夷的行为。
D.赵武灵王认为古今的习俗本不相同,历代帝王不相沿袭,夏、商、周三代的圣王,都是根据现实情况来制定法令和礼制,法令制度都顺应潮流。
4.把文中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2)进退之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
2024-01-08更新 | 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