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 《资治通鉴》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2 题号:1882592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赧王中)三十一年,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齐王出亡之卫,卫君避宫舍之,称臣而供具。舍食皆备,而齐王不逊,卫人侵之。齐王去奔邹、鲁,有骄色,邹、鲁弗内,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淖齿欲与燕分齐地,乃执湣王而数之曰: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曰:知之。”“嬴、博之间,地坼及泉,王知之乎?曰:知之。”“有人当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则闻其声,王知之乎?”曰:“知之。”淖齿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及泉者,地以告也;有人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告矣,而王不知诚焉,何得无诛!遂弑王于鼓里。

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极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浴、宋献是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B.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C.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D.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贬斥,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含义相同。
B.飨,文中是犒劳的意思,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含义相同。
C.阙,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后来引申为帝王所居之处,朝廷。
D.匹夫,泛指平民百姓,普通人;也可指逞勇而无谋的人。文中的意思是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统一指挥秦、魏、韩、赵联军打败齐军。剧辛认为这是他国帮助的结果,应做长远打算,尽快攻取边境城池。
B.乐毅没有采纳剧辛建议,而是率领军队逼走了齐滑王,攻入临淄,抢夺宝器运回燕国,最终占领了齐国全部土地。
C.齐湣王态度傲慢不逊,被卫国人攻击,只好赶赴邹地和鲁地,却又因面带骄色,不被收留接纳,最后只得投奔莒。
D.救援齐湣王的魏将淖齿想与燕国瓜分齐国的土地,于是抓住齐湣王,数说他面对警告不知悔改,在鼓里杀死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王出亡之卫,卫君避宫舍之,称臣而供具。
②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5.乐毅坚持深入进军齐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哀帝建平四年秋八月,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时帝被疾,或言:“自黄龙、竞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可且勿许。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曰:臣闻《六经》之治,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今单于上书求朝,国家不许而辞之,臣愿以为汉与匈奴从此隙矣。匈奴本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其不可使隙明甚。臣不敢远称,请引秦以来明之。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其后深惟社稷之计,规恢万载之策,乃大兴师数十万,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年。匈奴震怖,益求和亲,然而未肯称臣也。且夫前世岂乐倾无量之费,役无罪之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外国天性忿鸷,形容魁健,负力怙气,难化以善,易肆以恶,其强难诎,其和难得。故未服之时,劳师远攻,倾国殚货,伏尸流血,破坚拔敌,如彼之难也。既服之后,慰荐抚循,交接赂遗,威仪俯仰,如此之备也。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负前言缘往辞归怨于汉因以自绝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且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费岁以大万计者,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夫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臣窃为国不安也。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遏边萌之祸。

书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负前言/缘往辞/归怨于汉/因以自绝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
B.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负前/言缘往/辞归怨/于汉因以自绝/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
C.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负前言/缘往辞/归怨于汉/因以自绝/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
D.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负前/言缘往/辞归怨于汉/因以自绝/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帑,在古代指官府储藏粮食、收藏钱财的库房。府帑指国库、库金。
B.黄门郎,秦及西汉时在宫门之内做事的郎官,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C.北面,臣服于人,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古代学生北面受教,以示尊敬。
D.都护,古代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都护府的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单于请求朝见汉天子,公卿们认为每次匈奴来都有大的变故,白白耗费国家的钱财,可以暂且回绝。
B.匈奴人天性残忍凶狠,野蛮彪悍,难使其从善。虽然卫青、霍去病击败了匈奴,但匈奴人始终没有屈服。
C.汉朝采取武力打击与钱财笼络相结合的政策,同时利用和亲等方式促使匈奴归汉,这些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D.扬雄进言,接受匈奴朝见,花费为征战讨伐的十分之一,既不会引起匈奴叛离,也可保住百年的辛劳成就。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前世岂乐倾无量之费,役无罪之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
(2)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
2022-05-19更新 | 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明达吏事,夙夜尽心,用法宽平,与杜如晦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房玄龄、高士廉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拜谢。魏征进曰:“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谢!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房玄龄尝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退之以礼;不可以浅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有顷,上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癸未,以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时房玄龄留守京师,有自京师来者,上问:“玄龄何言?”对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但云李纬美髭鬓。”帝遽改除纬洛州刺史。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玄龄次子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癸卯,薨。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
B.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
C.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
D.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尝以微遣归第”与“臣以供养无主(《陈情表》)”两句中“以”字含义相同。
B.“悲不自胜”与“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胜”字含义相同。
C.“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与“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遇”字含义不同。
D.“不可以浅鲜之过”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鲜”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勤勉国事,昼夜操劳,与杜如晦同为太宗的宰相,他们同心同德,相互配合,辅佐朝政。时人论及良相时,首推房、杜二人。
B.当太宗怪罪房玄龄、高士廉不该越职言事时,魏征敢于直言进谏,为房、高二人据理力争,认为臣子应事无巨细,而君主当从谏如流。
C.房玄龄受到冷遇,褚遂良呈递奏章,历数房玄龄的功劳,认为有功勋的老臣即使犯下不可赦免的罪责,皇帝也应以礼相待,不能抛弃。
D.房玄龄抱病上表,请求太宗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征讨高丽。他病危将死,还忧国忧民,竭心尽力,太宗大为感动,亲至其床前诀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
(2)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
2022-07-21更新 | 7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四月癸巳,汉主于永安,谥曰昭烈。丞相亮奉丧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初,益州郡耆帅雍闿杀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于吴,又执太守成都张裔以与吴,吴以闿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拒守,闿不能进,使郡人孟获诱扇诸夷,诸夷皆从之。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皆叛应闿。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六年春二月,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

秋七月,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复与亮合。孟获收闿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于是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自是,终亮之世,不复反。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B.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C.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D.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殂”同“崩”。
B.太守:汉魏时是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州的民政、刑讼、检奸等事宜。
C.县:三国时期大致继承东汉的疆域及政区制度,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制。
D.夷:最初指我国东方部族,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后泛指华夏族外的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掌蜀国军政大权,政事无论巨细,全都取决于诸葛亮。
B.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马谡亲往送行,并献良策,给出了“攻心”建议。
C.诸葛亮七擒孟获,让他心服口服,归顺蜀汉。诸葛亮在世之年,南中不再反叛。
D.诸葛亮率众平定南中,兵分两路出击,平定南中各县,最后胜利会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②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5.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采纳了马谡的“攻心”建议,试简要分析其原因。
2023-02-12更新 | 1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