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188363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

项籍者,下相人也,羽。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秦二世三年,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藉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二)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课文《鸿门宴》)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如善遇之                 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B.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赢得仓皇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哙拜,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D.其甬道                           江河(《劝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本纪”是以王朝的更替为据,按年月时间记述诸侯的言行政绩。项羽自号“西楚霸王”而列本纪,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本质上仍是诸侯。
B.字,又称表字,是指古代男子在十八岁行冠礼后,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在本名之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而古代女子在十六岁行笄礼,则无需取字。
C.季父:倒数第二小的叔叔。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季、叔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
D.侯、伯:古代爵位中的两种,爵位、爵号是古代国君、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号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英勇无畏。在巨鹿之战中,他焚舟破釜、自绝退路以激励将士,最终成功扭转战局。
B.项羽虚荣残暴。他执意衣锦还乡,有人因讽刺项羽沐猴而冠而惨遭烹煮之大祸。
C.项伯忘恩负义。他得知项羽有意杀刘邦,立即给张良通风报信,劝其随自己一起逃命。
D.刘邦善于应变。他为了笼络项伯,果断提出要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项羽为何在已经成功突围的情况下,宁肯自刎而死,也不愿渡江求生呢?请结合选文(一)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谓错曰: “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节选,有删改)

材料二

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郄,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诸侯既新削罚,振恐,多怨晁错。吴王先起兵,诸侯遂并力发兵西。吴王发使遗诸侯书曰:“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

七国反书闻天子,上问袁盎曰:“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今吴楚反,于公何如?”盎对曰:“吴楚以反为名,西共诛晁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斩晁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后十余日,错斩东市。则遣袁盎奉使告吴。吴王闻袁盎来,亦知其欲说己,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

(《史记•吴王濞列传》节选,有删改)

材料三

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刭于沟渎,亡益救败,未全其宗。

悲夫!

(《汉书•袁盎晁错传》节选,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刘氏安矣,晁氏危矣                            吾尝终日思矣
B.且臣恐天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            暴秦欲无厌
C.文学为太常掌故                                   百姓皆王为爱也
D.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                    臣之好者道也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B.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C.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D.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3.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孝文帝、景帝是汉代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君主祭社稷以祈国事太平,五谷丰登。
D.“赞”,用以阐发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史传中类似的评论还有很多,如:《左传》称“君子曰”,《史记》称“太史公曰”,《三国志》称“评曰”。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深得文帝和景帝信任,两代皇帝都重其才识,他提出的治国建议多被采纳;在其他朝臣反对晁错时,景帝总是信任他;但最后终为保全大局而诛杀晁错。
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
C.晁错认为吴王刘濞为人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流亡人口,图谋叛乱,应该尽快削弱其势力。
D.袁盎主张斩杀晁错,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过,恢复诸侯原来被削减的封地,这样就能兵不血刃,结束战争,但事与愿违。
2020-06-28更新 | 4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北不胜,以数千人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李牧     让:谦让B.以数千人       委:委托
C.北不胜       详:详细地D.赵使人捕得李牧       微:暗中
2.下列句子停顿划分错误的一句是(     
A.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B.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C.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D.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坚持说自己有病,闭门不出。
C.李牧刚驻守雁门时,每逢匈奴来犯,出战多次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军队百姓不能耕种、放牧。李牧便改变策略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4.翻译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以及课文中的句子。
(1)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2)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2021-10-16更新 | 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土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离其君臣,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议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李斯又上书,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游会稽,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余群臣皆莫知也。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至咸阳,发丧,太子立为二世皇帝。其后,赵高妄为斯长男由反辞。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B.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C.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D.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卿,即荀子,名况,字卿,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B.廷尉:战国时期秦国始置,秦朝沿置。列位九卿,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
C.会稽: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郡治在吴县,辖春秋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后世作为越州、绍兴的别称。
D.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发展到后来,皇后、诸侯的死也称“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早年看见茅厕中的老鼠与粮仓中的老鼠,发出了有没有出息由环境决定的感慨。
B.李斯出生平民,学成后审时度势,弃六国向西游说秦国,抓住机会,辅佐秦王,秦王先后任他为郎官,长史,客卿,廷尉,丞相。
C.李斯谏阻逐客,实际上是劝秦王采用不论国别、用人唯贤的方针,二十余年,秦国终于统一了天下,李斯功不可没。
D.李斯身居丞相之位后,劝始皇收百家之言,以愚百姓,后又伙同赵高假受诏,弃扶苏立胡亥,终受五刑腰斩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
②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2020-08-22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