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 《资治通鉴》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1 题号:189069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庾亮以苏峻在历阳,终为祸乱,欲下诏征之;访于司徒导,导曰:峻猜险,必不奉诏,不若且苞容之。亮言于朝曰:峻狼子野心,终必为乱。今日征之,不顺命,为祸犹浅;若复经年,不可复制,犹七国之于汉也。朝臣无敢难者,独光禄大夫卞壶争之曰:峻拥强兵,逼近京邑,路不终朝,一旦有变,易为蹉跌,宜深思之!亮不从。壶知必败,与温峤书曰:元规召峻意定此国之大事峻已出狂意而召之是更速其祸也必纵毒蠚以向朝廷朝廷威力虽盛,不知果可擒不;王公亦同此情。吾与之争甚恳切,不能如之何。本出足下以为外援,而今更足下在外,不得相与共谏止之,或当相从耳。峤亦累书止亮。举朝以为不可,亮皆不听。峻闻之,遣司马何仍诣亮曰:讨贼外任,远近惟命,至于内辅,实非所堪。亮不许。于是下优诏,征峻为大司农,加散骑常侍,位特进,以弟逸代领部曲。峻上表曰:昔明皇帝亲执臣手,使臣北讨胡寇。今中原未靖,臣何敢即!乞补青州界一荒郡,以展鹰犬之用。复不许。峻严装将赴召,犹豫未决。参军任让、阜陵令匡术劝峻反,峻遂不应命。温峤闻之,即欲帅众下卫建康,三吴亦欲起义兵;亮并不听,而报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朝廷遣使谕峻,峻曰:台下云我欲反,岂得活邪!我宁山头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头。往者国家危如累卵,非我不济;狡兔既死,猎犬宜烹。当死报造谋者耳!尚书左丞孔坦、司徒司马丹杨陶回言于王导,请及峻未至,急断阜陵,守江西当利诸口,彼少我众,一战决矣。若峻未来,可往逼其城。今不先往,峻必先至,峻至则人心危骇,难与战矣。此时不可失也。导然之,庾亮不从。十二月,辛亥,苏峻使其将韩晃、张健等袭陷姑孰,取盐米,亮方悔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规召峻/意定此国之大事/峻已出/狂意而召之/是更速其祸也/必纵毒蠚以向朝廷/
B.元规召峻意定/此国之大事/峻已出/狂意而召之/是更速其祸也/必纵毒蠚以向朝廷/
C.元规召峻意定/此国之大事/峻已出狂意/而召之/是更速其祸也/必纵毒蠚以向朝廷/
D.元规召峻/意定此国之大事/峻已出狂意/而召之/是更速其祸也/必纵毒蠚以向朝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不顺命”与“便纵有千种风情”(《雨霖铃》)两句中的“纵”字含义相同。
B.“而今更恨足下在外”与“吾遗恨也”(《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恨”字含义相同。
C.“臣何敢即安”与“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两句中的“安”字含义不同。
D.“但当死报造谋者耳”与“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中的“但”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庾亮认为苏峻将会谋反,想征召他,王导、卞壶、温峤都认为不可,庾亮对三人意见都没有采纳。
B.苏峻受到朝廷的征召,但主观意愿上并不想赴任,以希望在边郡为国效力为由,辞谢不应征召。
C.苏峻谋反后,温峤本想率领部众来护卫建康,却被庾亮以西陲的安危为理由拒绝了这一请求。
D.苏峻蓄谋已久,庾亮一系列措施又促使了他谋反,而庾亮没有做好应对规划,最终被攻陷姑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威力虽盛,不知果可擒不;王公亦同此情。吾与之争甚恳切,不能如之何。
(2)往者国家危如累卵,非我不济;狡兔既死,猎犬宜烹。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会阳陵朱安世告丞相公孙贺子太仆敬声为巫蛊事,连及阳石、诸邑公主,贺父子皆坐诛。

后上幸甘泉,疾病,充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大逆亡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

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由是遂败。

(节选自《汉书·卷四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传》)

材料二: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大将军顿首谢。

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竟欲构太子。

太子尝谒皇后,移日乃出。黄门苏文告上白:太子与宫人戏。太子后知之,心衔文。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上尝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及太子至,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

是时,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变幻无所不为。女巫往来宫中,因妒忌恚詈,更相告讦,以为祝诅上,无道。上怒,所杀后宫延及大臣,死者数百人。上心既以为疑,尝昼寝,梦木人数千持杖欲击上,因是体不平,遂苦忽忽善忘。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

【注】①巫蛊:古代迷信,谓巫师使用邪术加祸于人为巫蛊。历史上称本次汉武帝在位后期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为巫蛊之祸。②大将军青:即卫青,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太子的舅舅。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关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皇后恐A久获罪B每戒C太子D宜留取E上意F不应G擅有H所纵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病,指患病,文中意思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的“疾病”意思不同。
B.春秋,可泛指四季,可表示年纪,文中意思与成语“春秋鼎盛”中的“春秋”意思不同。
C.草创,意为开始创立,文中意思与《报任安书》“草创未就”中的“草创”意思不同。
D.左道,又称邪道,文中意思与成语“旁门左道”中的“左道”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书》的记载中,“巫蛊之祸”的开端是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以巫蛊诅咒武帝。
B.在《汉书》的记载中,江充了解武帝的心意,说宫中有巫蛊之气,再逐步牵连到太子,挖得桐木人。
C.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太子长大以后,与武帝在性格、执政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异。
D.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武帝虽然听了宦官的谗言后怀疑太子,但还是亲自验证说法是否属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
(2)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
5.两则材料在记录历史事件“巫蛊之祸”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资治通鉴·卷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B.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C.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D.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庶长,官爵名,掌军政大权,商鞅变法后,庶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B.太子,古代由现任君王册立的王位继承人,由君王的嫡长子担任,其地位次于君王。
C.黥,《说文解字》有言“黥,墨刑在面也”,就是古代一种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
D.四海,泛指天下、全国,《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中的“四海”也有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鞅想要变法,却遭到大臣甘龙的反对,卫鞅便用“智者”“愚者”和“贤者”“不肖者”之论,成功说服秦孝公支持他变法。
B.卫鞅立木于南门,招募能徙者并予以奖励,是为颁布新法做准备,他认为必须先在百姓心中树立信誉,才能确保新法顺利实施。
C.新法初行,太子犯法,卫鞅认为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虽不能对太子施刑,但应对太子的两位老师处以刑罚,以示执法公正。
D.新法施行十年,乡邑得到很好的治理,卫鞅却斥责一些说变法好的人,将他们迁徙到边境,是因为这些人当初说变法不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5.简要概括选文中商鞅做了哪些事情来实现变法在秦的施行的?结合选文末段的评价概括司马光记录的目的。
2023-06-22更新 | 3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魏文明太后欲废魏主,穆泰切谏而止,由是有宠。及帝南迁洛阳,所亲任者多中州儒士,宗室及代人往往不乐。泰自尚书右仆射出为定州刺史,自陈久病,土温则甚,乞为恒州;帝为之徙恒州刺史陆叡为定州,以泰代之。泰至,叡未发,遂相与谋作乱,阴结镇北大将军乐陵王(元)思誉、安乐侯(元)隆等,共推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主。叡以为洛阳休明,劝泰缓之,泰由是未发。

颐伪许泰等以安其意,而密以状闻。行吏部尚书任城王澄有疾,帝召见于凝闲堂,谓之曰:“穆泰谋为不轨,扇诱宗室,脱或必然,今迁都甫尔,南北纷扰,朕洛阳不立也。此国家大事,非卿不能办。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对曰:“泰等愚惑,正由恋旧,为此计耳,非有深谋远虑;臣虽驽怯,足以制之,愿陛下勿忧。虽有犬马之疾,何敢辞也!”帝笑曰:“任城肯行,朕复何忧!”遂授澄节、虎符、御仗左右,仍行恒州事。

行至雁门,雁门太守夜告云:“泰已引兵西就阳平。”澄遽令进发。右丞孟斌曰:“事未可量,宜依敕召并州兵,然后徐进。”澄曰:“泰既谋乱,应据坚城;而更迎阳平,度其所为,当似势弱。泰既不相拒,无故发兵,非宜也。但速往镇之,民心自定。”遂倍道兼行。先遣治书侍鲺李焕单骑入代。出其不意,晓谕泰党,示以祸福,皆莫为之用。泰计无所出,帅麾下数百人攻焕,不克, 走出城西,追擒之。澄亦寻至,穷治党与,收陆叡等百余人,皆系狱,民间贴然。澄具状表闻,帝喜,召公卿,以表示之曰:“任城可谓社稷臣也。”

魏主以有罪徙边者多逋亡,乃制一人逋亡,阖门充役。光州刺史博陵崔挺上书谏曰:“天下善人少,恶人多。若一人有罪,延及阖门,则司马牛首桓魋之罚,柳下惠婴盗跖之诛,岂不哀哉!”帝善之,遂除其制。

(选自《资治通鉴·齐纪六》,有删改)

注①魏主:与后文的-“帝”皆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②休明:美好清明,多指政治教化好。③桓魋:春秋时宋大夫,曾有宠于宋景公,后得罪,景公要抓他,逃到卫国,司马牛是他的兄弟。④盗跖:春秋时期人,曾率众起事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柳下惠为其兄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
B.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
C.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
D.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国,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是河南省的古称。
B.犬马,古时臣下对君主自比之词,表示愿供驱使。文中是古代大夫对自己生病的一种委婉的自谦说法。
C.虎符。做成伏虎形状的兵符,是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所用的凭证。
D.社稷,是古代帝王所祭神的总称,用来代指国家;“社”指谷神,“稷”指土神。
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泰在文明太后废主一事上曾有恩于皇帝,朝廷迁都洛阳后,他以身体不适应定州当地气候为由,被改派做恒州刺史,与陆叡互换任职。
B.穆泰到达恒州之后,勾结陆叡等人想要推举元颐作皇帝,元颐假装统一,暗地里却把这种情况密奏朝廷,皇帝因此请任城王元澄出面讨贼。
C.在讨伐穆泰的过程中,元澄听从了右丞孟斌的建议,对双方形势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制定出正确的作战策略,最终取得胜利,活捉穆泰。
D.在处罚流放罪犯逃亡一事上,光州刺史崔挺与皇帝意见相左,他以司马牛和柳下惠为例进行劝谏,最终说服了皇帝,废除了先前的株连制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穆泰谋为不轨,扇诱宗室,脱或必然,今迁都甫尔,南北纷扰,朕洛阳不立也。
(2)澄亦寻至,穷治党与,收陆叡等百余人,皆系狱,民间贴然。
2017-11-25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