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9 题号:1893569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逆人之心,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B.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C.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D.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已学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的含义相同。
B.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行加冠礼,女子在十五岁时行加冠礼。童子指少年人,未成年男子。
C.再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的含义相同。
D.左右,指身边伺候的人,近臣,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中“左右”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仪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辩说泥古守旧无补时政,天下的得失与是否承袭古制无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逆人之心,臣愿大王图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体现出了怎样的“人君之道”?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裔,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节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失管仲/隰朋/任竖习/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朝周室”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相同。
B.儒墨,指儒家和墨家,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理念不同,战国时并为显学。
C.“贤主则不然”与“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相同。
D.“三至”指多次前往,“三”在古文里常虚指多数,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道的士人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天天这样互相傲视,这将使君臣不相投合,作者对后者有批评之意。
B.得道之人,即使贵为天子也不骄横傲慢,即使富有天下也不放纵自夸,即使身份卑微如平民也不忧伤屈服,即使无衣可穿、无饭可吃也不会忧愁恐惧。
C.材料二用尧见善绻,周公旦朝见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以及齐桓公见小臣稷的例子,阐明了“礼贤”的原因,也提出了贤才的标准。
D.材料一认为齐桓公因管仲、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侧重强调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材料二以齐桓公见小臣稷的例子侧重倡导人主莫骄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2)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
2023-07-27更新 | 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荥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上党之守冯亭曰:“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

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赫以兵遇赵于长平。

(摘编自《战国策·赵策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B.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C.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D.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谢于秦”和“谢罪”中的“谢”字都有道歉的意思。
B.平阳君中的“君”是古代的一种封号,文中平阳君指赵豹,他受封为平阳君。
C.“臣闻圣……”中的“圣人”指孔子,意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D.“敝邑之王”中的“敝”,指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如:敝人、敝处、敝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向公子他介绍了秦国和楚国交战的历史,诉说了韩国追求私利,不守盟约的情况,为进攻韩国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并派兵逼近韩国的领土。
B.冯亭坚守不住上党,但并没有把上党献给秦国,而是找了个借口,把上党送给了赵国,赵王竟十分高兴,这说明赵王易被眼前的利益诱惑,目光较为短浅。
C.赵豹分析当时形势,汲取以往教训,坚决反对赵王接受上党,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且惹怒了赵王,赵王还是派遣赵胜前去接受了上党之地。
D.冯亭面对赵国国君的封赏,流下了眼泪,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认为自己已经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说明他是一个有远见、有智谋、有忠义之心的臣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2)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
5.冯亭派使者把上党之地送与赵国,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2-10-13更新 | 13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尝君燕坐,谓三先生曰∶“愿闻先生有以补之者。”一人曰:“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请以臣之血溅其衽。”田瞀曰:“车轶之所能至,请掩足下之短者,诵足下之长;千乘之君与万乘之相,其欲有君也,如使而弗及也。”胜瞽曰:“臣愿以足下之府库财物,收天下之士,能为君决疑应,若魏文侯之有田子方、段干木也。此臣之所为君取矣。”

孟尝君奉夏侯章以四马百人之食,遇之甚欢。夏侯章每言未尝不毁孟尝君也。或以告孟尝君,孟尝君曰:“文有以事夏侯公矣,勿言。”董之繁菁以问夏侯公,夏侯公曰:“孟尝君重非诸侯也,而奉我四马百人之食。我无分寸之功而得此,然吾毁之以为之也。君所以得为长者,以吾毁之者也。吾以身为孟尝君,岂得持言也。”

昭王曰“孟尝之好人也,奚如”公孙弘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也,辱其使者,退而自刎,必以其血湾其衣,如臣者十人。”昭王笑而之,曰:“客胡为若此,寡人直与客论耳!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谕寡人之志也。”公孙弘曰:“敬诺。”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孟尝君择舍人以为武城吏,而遣之曰:“鄙语岂不曰‘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哉?”皆对曰:“有之。” 孟尝君曰:“文甚不取也。夫所借衣车者,非亲友,则兄弟也。夫驰亲友之车,被兄弟之衣,文以为不可。今赵王不知文不肖,而封之以武城,愿大夫之往也,毋伐树木,毋发屋室,使赵王悟而知文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
B.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
C.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
D.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阙”常指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住所。文中同“缺”,指缺点。
B.“决疑应卒”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C.“昭王”即秦昭王。在谥法中,昭指容仪恭美、昭德有劳、圣闻周达,是美谥。
D.“笑而谢之”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两句中“谢”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瞀表示自己擅长掩盖孟尝君的短处,颂扬他的长处;胜瞽则希望自己能够用孟尝君府库里的财物去招纳贤士,以便为孟尝君夺取天下。
B.夏侯章之所以未立分寸之功而得到优厚的待遇,是因为他故意诽谤孟尝君以凸显其宽容大度的品行,使其能够被人们称为德高望重的长者。
C.公孙弘在面对昭王询问时侃侃而谈,并且暗示自己作为孟尝君的使者绝不接受对方可能的侮辱,使得昭王表达了愿意与孟尝君交好的态度。
D.孟尝君以民间俗语巧妙说理,希望门客在到达武城担任守吏后,不要砍伐树木和破坏房屋,而能谨慎从事,从而让赵王知道自己善于治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请以臣之血溅其衽。
(2)或以告孟尝君,孟尝君曰∶“文有以事夏侯公矣,勿言。
5.孟尝君为何反对“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的做法?请简要说明。
2022-11-15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