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3 题号:1894492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四顾无告。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令趣驾追晏子其家不及。公驱及之康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令柏遽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损肉撤酒,琴瑟不,钟鼓不陈。初,崔杼弑庄公而立景公,有敢不盟者,戟钩其颈,剑承其心,所杀七人。次及晏子,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者,受此不祥!崔子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

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矣。崔杼将杀之,或曰: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诗》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康内:大路上。②崔杼弑庄公:指齐国大夫崔杼因私愤而杀齐庄公之事。

材料二: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A从B之C令D趣E驾F追G晏H子I其J家K不L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糟糠”,文中指粗劣食物,与成语“糟糠不厌”中的“糟糠”意思相同。
B.文中“委”与《庖丁解牛》中“如土委地”中的“委”字意思不相同。
C.文中“张”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中的“张”字意思相同。
D.文中“革”与《六国论》中“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革”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日下雨,百姓生活困难,景公却沉饮酒作乐,多次拒绝晏子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的请求,晏子只得拿出家里的粮食来救助。
B.晏子认为百姓穷困、饥饿而无助,就不会把国君放在心上;而他自己也上未劝勉国君,下未解百姓困苦,便自请其罪而去职。
C.作为国君,景公虽然贪图享乐,但尚能改过:一方面请回晏子,派柏遽返去救灾,另一方面自我约束,不再吃酒肉,不再听音乐。
D.大臣崔杼杀了无道国君庄公,并逼迫其他臣子站在他这边,对不听从的人砍头刺心,但面对大义凛然的晏子,他主动选择放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5.太史公为什么钦慕晏子,并愿意为他“执鞭”?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回答。
【知识点】 《史记》解读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后十年,(良)数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注]①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②伊尹、太公: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为子房A才有余B而C忧其度D量E之不足F故深折其G少年刚锐之气H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省”意思是不领悟、不明白;“挟持”解释为秉持、操持、具有,“所挟持者甚大”指心中的抱负远大。
B.“目”,意思是注视,与“范增数目项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中的“目”“下”在词类用法上相同。
C.“鸡鸣”指早上1点到3点,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中“鸡鸣”词意相同,文中的“平明”也指不同的时辰。
D.“匹夫”多指有勇无谋的人或平民,文中多处提到“匹夫”,要么指出张良的平民子弟身份,要么批评其行事鲁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灭韩后,张良雇佣大力士,在秦始皇出游的途中击杀秦始皇,失败后变更姓名,逃亡下邳。秦始皇因此次刺杀大怒,在全国抓捕刺客。
B.张良对老父的态度不断变化,从因老父的无礼想殴打他,到因老父年老又强自忍耐,再到“大惊”“大怪”,形象地展现了张良对老父认识的改变。
C.苏轼认为世人把老父看作鬼怪一类是不正确的,老父有可能是当时隐居的君子,故意做出奇特的行为,来磨炼张良的耐性,其用意不在授兵法。
D.苏轼指出古代的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处,具有面对突发事件从容不惊、无故受辱也不生气的品质,认为伊尹、太公、荆轲、聂政便是此类豪杰之士。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5.苏轼在材料二中针对材料一的不同事例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议论。请仿照下面的例子,概括事例与议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使用原文。
例:材料一张良感叹与刘邦关系融洽——材料二张良的忍耐性格对刘邦有影响。
2024-04-12更新 | 25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手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               目:瞪视
B.曩者吾与论剑有不                    称:合适
C.其先齐人                           乃:于是,就
D.愿足下太子于宫                      过:拜访
2.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子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句践玩博戏,鲁句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4.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②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③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2017-10-20更新 | 5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选段一

十年春,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

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之。

(选自《左传·定公十年》,有删改)

选段二

齐大夫黎锄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古者诸侯出疆,必官以从。”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

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

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
B.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
C.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
D.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
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是诸侯祭祀、盟会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公西华就想做一名“小相”。
B.辟,避开。文中的“辟”和《答司马谏议书中》中“辟邪说”的“辟”含义用法相同。
C.具,准备。文中的“具”和《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含义不同。
D.四方,可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推恩足以保四海”的“四海”一样,代指天下各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君臣表面上与鲁国交好会盟,实则包藏祸心,想借献礼之名以武力威慑鲁国。
B.鲁定公友好赴约,坐车出行,越出疆界,孔子建议应配备齐全人员,鲁定公欣然接受。
C.夹谷建筑盟坛,修起土台阶三级,两国国君按会遇之礼相见,孔子执礼而行,作揖登阶。
D.齐国派莱夷、艺人侏儒奏乐不合理义,遭致孔子严辞斥退,景公内心有愧,还地道歉。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3)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5.孔子强调“为国以礼”,夹谷会盟中,他在哪三个方面践行了这种主张?
2023-05-06更新 | 1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