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1 题号:1898756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注】①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本词即记谢雨途中观感。②睢盱:喜悦高兴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西沉的太阳格外红而大,也染红了潭水,“见鱼”写出了水之清。
B.次句写词人沿石潭四望,溪水因深而颜色发暗,只听得栖鸦的啼噪,而不见其影。
C.麋鹿因不习惯这么多人而逃避,喜欢热闹的猿猱不请自来,二者相映成趣。
D.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风格自然清新,与《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迥异。
2.这首词中,虽未出现“乐”字,但处处写“乐”,词人是怎样写“乐”的?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注】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远近结合,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殷勤”两字中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赏景的郁闷心境,体现作者有志难伸、壮志难酬的愁苦心情。
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2022-02-22更新 | 33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①,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①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
C.颔联虚字运用巧妙,“惟”“亦”二字,相互呼应,既强化了语意,又形成了对比。
D.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E.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2.本诗二三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2018-03-28更新 | 43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次年上元节写下此词。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灾,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杭州上元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与前人“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句,都点明了“尘”与“马”的关系。“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过渡句,使情调陡转。“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密州民生凋敝,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箫鼓乐曲。
D.“火冷灯稀霜露下”,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同时还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
2.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复杂情感。
2022-10-27更新 | 1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