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欧阳修(1007-107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4 题号:1900519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已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掉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

【注释】①唐昭宗:即李晔。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之覆灭。

材料二: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文本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3处需要停顿,请在最恰当的地方用“/”断开。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文中指萌芽、发端,与“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端”含义不相同。
B.“中”,文中意思是“符合”,与《劝学》“木直中绳”的“中”含义相同。
C.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加点的两个“所以”含义相同,都表示“……的原因”。
D.“少牢”,文中指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一般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女色、宦官造成的祸患,只要君王有所悔悟,都可以除去。材料二在篇末总结全文,阐述的事理具有现实意义。
B.材料一开头说自古以来,宦官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材料二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用庄宗之事作为立论的根据。
C.材料一中宦官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材料二中安闲享乐的庄宗衰败的时候,数十伶人围困他。
D.材料一中说皇帝想除掉宦官,把握不好的话会两败俱伤。材料二的第二段比较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情经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褚遂良,字登善。贞观中,累迁起居郎。博涉文史,工隶楷。太宗尝叹曰: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魏征白见遂良,帝令侍书。帝方博购王羲之故帖,天下争献,然莫能质真伪。遂良独论所出,无舛冒者。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帝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记邪?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帝曰:朕行有三:一,监前代成败,以为元龟;二,进善人,共成政道;三,斥远群小,有受谗言,朕能守而勿失,亦欲史氏不能书吾恶也。于时皇子虽幼,皆外任都督、刺史,遂良谏曰:臣谓皇子未冠者,可且留京师,教以经学,养成德器,审堪临州,然后敦遣。惟陛下省察。帝嘉纳。

帝寝疾,召遂良、长孙无忌曰:叹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而毋忧。因命遂良草诏。高宗即位,封河南县公,进郡公。坐事出为同州刺史。再岁,召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兼太子宾客。帝将立武昭仪,曰:罪莫大于绝嗣,皇后无子,今欲立昭仪,谓何?遂良曰:皇后本名家,奉事先帝。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皇后无它过,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帝羞默。遂良因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乞归田里。帝大怒,命引出。武氏立,乃左迁遂良漳州都督。显庆二年,徙桂州,未几,贬爱州刺史。岁余,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新唐书·褚遂良传》,有删改)

文段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节选自《琵琶行并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
B.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
C.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
D.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龟,即大龟,古代用于占卜。后来用来借指谋士,或者比喻可资借鉴的往事,本文中即是“谋士”之意。
B.笏,中国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文武大臣用来记录君命或要对君王上奏的话,以防止遗忘。“还笏”可指致仕,辞官。
C.司马,官名,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唐代的司马是刺史的属官。
D.出官,一般指由京官调任为地方官,本文指从京城被贬谪到地方为官。后来宋代选人初次接受差遣也用此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遂良工于隶书和楷书。当皇帝广泛求购王羲之的法帖时,天下人不辨真伪,惟独褚遂良论断出处时没有错误假冒。
B.褚遂良尽职尽责。升任谏议大夫,兼掌管记录皇帝言行的工作。因为记载了唐太宗的不当言行,所以当唐太宗想要查看记录时,他拒绝了。
C.褚遂良深受唐太宗信任。太宗卧病,效仿汉武帝及刘备托孤之举,将太子托付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希望他们竭尽诚心辅佐。
D.褚遂良刚正不阿,坚持原则。他强烈反对高宗想立有子的昭仪为后,甚至不惜以辞官来阻止高宗,但是最终高宗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谓皇子未冠者,可且留京师,教以经学,养成德器,审堪临州,然后敦遣。
(2)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
5.褚遂良是怎样劝阻唐高宗废黜王皇后的?请简要说明。
2021-11-14更新 | 17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

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光弼分兵讨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以功进御史大夫。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

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素方挺,无所屈。时华原尉侯莫陈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

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新唐书列传》


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②台,御史台,御史大夫官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B.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C.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D.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文中指幼年丧父。“鳏寡孤独”中的“孤”也是这个意思。“孤”还可以作为古代帝王的自称,如“孤家”“孤王”。
B.“出”,指京官外调。文中指把李栖筠调到常州任刺史。《张衡传》中“出为河间相”与《琵琶行》中的“出官二年”中的“出”均为此意。
C.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读学生,明清时指经科考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D.赠,赠官。古代朝廷对没有及时封赐或死后的功臣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栖筠心系百姓,不畏豪族。豪门大族拦截郑国渠上游的水修建水碓,大量占有农业用水,李栖筠请求朝廷拆毁这些水碓,为老百姓谋取福利。
B.李栖筠重视教育,关心后学。在任职期间,他曾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学生,虚心拜有学问的人为师,这就吸引了远近不同地方的读书人来求学。
C.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他为百姓修整水利,从而战胜了旱灾饥荒;在对付许杲时,既加强军备,又连施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
D.李栖筠方正刚直,处事公正。在任御史大夫的时候,虽然此时元载把持了国政,栖筠仍严查并重罚了买官卖官的徐浩、杜济、薛邕、元载等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阻山自防,东南厌苦。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
2018-11-02更新 | 6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漏受命,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捍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浅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B.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C.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D.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地支又可以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
C.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指在朝廷任职的官员朝见帝王。后引申为下级拜见上级或朋友间的礼节。
D.谥,即谥号,官员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朝廷赐谥,很多时候都是有褒有贬的,有的还既扬善又不讳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高崇文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平定刘辟叛乱,刻功鹿头山。
B.高崇文治军有方,军纪严明。高崇文率军过兴元时,士兵中有人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
C.高崇文爱护百姓,秋毫无犯。高崇文韦率军进入成都时,为不惊扰百姓,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物秋毫无犯。
D.高崇文不通文字,恃功而侈。高崇文自恃有功,洗空蜀地国库且拥兵自重,因此害怕朝廷猜忌,不敢入朝觐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的。
(1)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
(2)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2018-02-08更新 | 1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