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5 题号:1902437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代之衰,至于今且数千岁,豪杰有意之主,博学多识之臣,不可以胜数矣。然而礼废乐坠,则相与咨嗟发愤而卒于无成者,何也?是非其才之不逮,学之不至,过于论之太详,畏之大甚也。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然而不可以出于人情之所不安,则亦未始无定论也。执其无定以为定论,则途之人皆可以为礼。今儒者之论则不然,以为礼者,圣人之所独尊,而天下之事最难成者也。牵于繁文,而拘于小说,有毫毛之差,则终身以为不可。纷纷交错者,累岁而不决。或因而遂罢,未尝有一人果断而决行之。此皆论之太详而畏之太甚之过也。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今不幸去圣人远,有如毫毛不合于三代之法,固未害其明天下之分也,所以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者犹在也。今使礼废而不修,则君臣不严,父子不笃,孝弟不形,仁义不显,反不足重乎?昔者西汉之书,始于仲舒,而至于刘向,悼礼乐之不兴,故其言曰:“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杀伤。今吏议法,笔则笔,削则削,而至礼乐则不敢。是敢于杀人,而不敢于养人也。”而至于礼,独何难欤?夫法者,末也。又加以惨毒繁难,而天下常以为急。礼者,本也。又加以和平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如此而不治,则又从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则因而急之。甚矣,人之惑也!平居治气养生,宣故而纳新,其行之甚易,其过也无大患,然皆难之而不为。悍药毒石,以搏去其,则皆为之。此天下之公患也。呜呼!王者得斯说而通之,礼乐之兴,庶乎有日矣。

(选自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论》,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
B.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
C.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
D.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多识之臣”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两句中的“博学”含义相同。
B.小说,这里指琐屑的言论,是古今异义词;现在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与散文等并称。
C.“笃父子”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不同。
D.“以搏去其疾”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两句中的“疾”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明君、能臣众多,但面对礼乐崩坏的局面,只有相互叹息而最终无法改变,文章指出并不是他们才能和学识不够。
B.苏轼指出,当时儒者的理论认为凡是作为礼的是天下事情中最难做成的,受烦琐仪节牵制,被琐屑言论拘束,难以决定或因此停止。
C.西汉的刘向哀悼礼乐的不兴,他说,礼以培养人为根本,而官吏敢于杀人,却不敢于培养人。苏轼发出了为什么独有礼困难的疑问。
D.文章在对比中阐述了法与礼,苏轼认为法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而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但因为礼的烦琐,天下人常认为可以缓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不幸去圣人远,有如毫毛不合于三代之法,固未害其明天下之分也。
(2)如此而不治,则又从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则因而急之。
5.《论语·颜渊》中,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以看出礼的重要性。在苏轼看来,礼有什么作用和功效?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苏轼(1037-1101)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文段二)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泥水。③锸(chā):锹。
1.(文段二)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B.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C.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D.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2.(文段二)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文中写苏轼刚到成年就已博览群书。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礼部职能包括祭祀、教育、外交、官员考核评定等。
C.“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是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治民”等职。
D.“侪”是“同类,同辈的人”的意思,同义词还有“伦”“徒”“属”“辈”等。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客”想象了曹操当年的盛况,并以曹操自比,表达了“客”对英雄的敬仰追慕之情。
B.(文段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既描写当时的景象,又引出了话题。
C.(文段二)苏轼幼年时,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良臣之志。
D.(文段二)苏轼成年时,已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道家学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5.苏轼在徐州领导人民抗洪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试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2023-09-05更新 | 19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有删改)


【注】①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凤祥(今属陕西)知府陈希亮之子,苏轼任凤祥签判时与他交游。②光: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黄:黄州,州治在今湖北黄岗县。③朱家、郭解:均为西汉著名游侠。事见《史记·游侠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B.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C.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D.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慥季常,是人的名和字。古代同时称人的名和字的时候,名跟在字的后面。
B.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指丈夫的配偶,本文中是指前一种意思。
C.公侯是指有爵位的贵族和高官。古代爵位一般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
D.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在古代特指黄河,后来“河”渐渐成为河流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方山子本名陈慥,虽然生活在宋代,但是戴古代的方山冠,因此人们很少称他的名字,而叫他方山子。
C.作者追述了十九年前方山子游猎的事件,方山子不仅一箭射中飞鹊,还与作者在马上谈论用兵之道和古今成败之事。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2022-04-05更新 | 6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铦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劳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

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然贽数直谏,忤上意,卢杞虽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从,心颇不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有删改)

材料二: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忌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御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此[A]之流[B]未易[C]悉数[D]可谓[E]进苦口之药[F]石[G]针[H]害身之膏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访于陆贽”与“径造庐访成”(《促织》)两句中的“访”字词义不同。
B.“副之以实”在文中与“济之以虚”相对,其中的“副”是辅助、补助。
C.“上虽貌从”与“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貌”字活用情况相同。
D.“深切”指的是“真挚恳切”,与现在说的“深切怀念”意思是一样的。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认为授给爵位应该慎重、珍惜,因为事情的发端虽然微小,以后的流弊肯定严重。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进献瓜果的人。
B.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但是陆贽多次直言谏诤,德宗心里也不高兴。
C.苏轼赞赏陆贽才能本来就能担当帝王的辅佐之任,学问足可成为帝王的老师。他进札子的目的是建议宋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D.苏轼认为如果陆贽能改变向德宗进谏的方式,那么德宗也许就能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贞观之治的盛况可能会再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
(2)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
5.对于材料二提到的“用人听言之法”,材料一中陆贽有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2024-01-23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