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吕不韦(前292-前23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 题号:1910946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贤者之事也,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虽不肖其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异,故子胥见说于阖闾而恶乎夫差,比干生而恶于商,死而说乎周。

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孔子闻之曰:“此五人者之所以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故天子有不胜细民者,天下有不胜千乘者。

秦缪公相百里奚,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秦,公孙枝请见之。公曰:“请见客,子之事欤?”对曰:“非也。”“相国使子乎?”对曰:“不也。”公曰:“然则子事非子之事也。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今子为非子之事,退,将论而罪。”公孙枝出,自敷于百里氏。百里奚请之。公曰:“此所闻于相国欤。枝无罪奚请?有罪奚请焉?”百里奚归,辞公孙枝。公孙枝徙,自敷于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为法也。今缪公乡之矣,其霸西戎,岂不宜哉?

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衰曰:“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郤子虎。”文公召郤子虎曰:“衰言所以胜邺,邺既胜,将赏之,曰:“盖闻之于子虎,请赏子虎。”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难。臣言之者也。”公曰:“子无辞。”郤子虎不敢固辞,乃受矣。凡行赏欲其博也,博则多助。今虎非亲言者也,而赏犹及之,此疏远者之所以尽能竭智者也。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大乱之余,犹能以霸,其由此欤?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B.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C.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D.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中理然后动”与“其曲中规”(《劝学》)两句中的“中”字含义相同。
B.“死而见说乎周”与“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如秦”与“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D.“归而因大乱之余”与“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臣的操行为贤明的君主所喜欢,为不肖的君主所厌恶,但忠臣这一名声,无论什么君主都喜欢。
B.公孙枝请求会见晋齐两国的使者,秦缪公认为会见使者不是他的职责,也非相国的命令,于是拒绝了他。
C.通过确定官员职分来管理官员,这是秦缪公所向往的法度,因此他治国有政绩,能够称霸西戎。
D.赵衰建议晋文公奖励提出良策的郤子虎,来激励那些远离君主的人能够为君主竭尽智慧,成就霸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
(2)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

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 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

(节选自《韩非子 ·难一》)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 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 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


【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桓公A下匹夫之士B将欲忧C齐国D而小E臣不行F见小G臣之忘H民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说的“处士”,具体指小臣稷。
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
C.瓮牖,用瓮做窗户,形容贫穷;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牖”词义相同。
D.三至中的“三”,在古文中通常虚指多数,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
B.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都应受到惩处。
C.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和贤明君主的态度截然不同,而贤主的做法能招揽士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
D.材料二用尧见善绻,周公旦朝见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以及齐桓公多次去见小臣稷的例子,阐明了“礼贤”的原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
(2)士之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
5.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3-10-10更新 | 1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

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或之:认为……好B.使人先澭水:标志,标记
C.之寿民:从前D.遽其舟曰:用刀刻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B.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C.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D.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说明事情、法规需要因时变化的一组是(     
①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③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损益之后的先王之法不可效法,没有损益的先王之法也不可以效法,因为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B.荆人要去偷袭宋国,澭水突然上涨,荆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士兵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大叫,震塌了不少房屋。
C.作者用大家熟知的医病一事作比喻,以病情比时代,以药物比法令;药用来治病,法用来治世;病变那么药就要变,时代变那么法也就要随之而变。
D.如果认为先王之法曾有过好效果而硬搬古法,就会像引婴投江一样可笑,这个故事嘲笑了拘泥古法的幼稚和荒唐。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2)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6.作者认为该如何对待“先王之法”?请概括作者观点,并说明作者的理由。
2022-10-04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上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注】①理:治,特指政治清明安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学者师达而有                    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右则右                           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德行                           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2)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3.从选文的论述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圣人呢?
2019-12-28更新 | 2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