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1 题号:1914494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节选自黄淳耀《史记评论》)

材料三:

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司马光)则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堠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而存乎将将者尔。将兵者不一,将将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论也。人主,将将者也。大将者,将兵而兼将将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六处需加句读,请用“/”在相应位置划分。
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文中指统率军队,与《鸿门宴》中“令将军与臣有郤”的“将军”含义不同。
B.刁斗是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白天可供战士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
C.风雨指风和雨,与《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风雨”含义相同。
D.“将兵者不一术”中的“术”指方法,与《师说》“术业有专攻”中的“术”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带兵不拘一格,不重纪律,士兵行动自由,因此士兵们都很喜欢李广。
B.程不识带兵法度严谨,士兵行止有度,即使遇险也能稳打稳扎,很适合防守。
C.黄淳耀认为司马迁恣意抬高李广贬低卫青,纯属个人情绪发泄,与事实不符。
D.王夫之认为李广不适合带大部队,司马迁与司马光对李广的认识都人为拔高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2)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
5.李广有着怎样的个性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后十世不绝。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B.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C.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D.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官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B.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有羊、猪称之为“太牢”。
C.奉祀,是中华民族纪念先祖的一种方式,分官方奉祀和民间家族奉祀。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是记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一种题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孟能言善辩,言辞诙谐。群臣进谏反对楚庄王厚葬爱马,遭楚庄王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B.优孟演技精湛,惟妙惟肖。他通过扮演孙叔敖的样子,让孙叔敖之子获得封地,从而使子孙后代有了稳定生活的保障。
C.优孟知恩图报,尽心尽力。孙叔敖生前待优孟很好,他死后儿子生活贫困,找到优孟,优孟想办法帮助了孙叔敖的儿子。
D.优孟聪明智慧,旁敲侧击。一次楚庄王宴会上,优孟让楚庄王意识到做楚国宰相一点都不好,从而让楚庄王更加重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2)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
2022-02-12更新 | 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广以良家子从军去胡。及孝景初立,广徒为上郡太守。匈奴大入上郡,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之百骑,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来到匈奴陈二里所,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胡兵终怪之,不敢击,以为汉有伏军于旁,引兵而去。孝景崩,武帝立。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引而入室,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后,天子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大将军青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故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广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B..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C.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D.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家子: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汉朝军队的来源有两种,一种即所谓”良家子”,另一种是罪犯和贫民等。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可指司马、司徒、司空,也可指太傅、太师、太保。汉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C.元将:汉武帝的年号之一。中国古代从汉武帝开始才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D.结发:即束发,束扎发髻以区别于童年时期的发型,表示成年,与”弱冠”的年龄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智勇双全,英勇善战。他一生与匈奴战斗,能够以少胜多,险中取胜,匈奴人闻其名而避之。
B.李广体恤士卒,宽缓治下。他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爱戴,士卒都甘愿为他效力。
C.李广一生未得封爵。才能、名声不如他的李蔡位至三公,他曾经的部下有的也被封候,而李广却终身未得封候。
D.李广最终羞愧自杀。李广作战时没有向导,迷失道路,无功而返,最终因羞愧难当而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2)大将军青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故令广并于右将军军。
2020-02-06更新 | 8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亮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有删改)


【注】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②塞:险要之地。③勋烂:功勋明亮辉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B.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C.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D.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
B.布衣,指麻布衣服,平民一般穿布衣,因此也以布衣借指平民。
C.丞相是古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务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D.食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但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进入咸阳后,为了犒劳将领任他们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命令萧何接受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并把它们收藏起来。
B.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的缺额。
C.平定天下,高祖论功行赏,群臣争功,对高祖封萧何为侯,给予的食邑多表示不服。高祖以猎人与猎狗为比喻,以及追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数来说服功臣。
D.司马迁这样评价萧何,认为其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未有奇节”;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2020-04-29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