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贾谊(前200-前168)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5 题号:1918030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固,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感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敢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类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章邯:秦朝末年著名将领。②三主:指秦末的三位君主。③先王:周代的先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B.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C.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D.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山东六国”战国七雄中,除秦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函以东,本文指崤山以东地区。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为土谷之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本文用“社稷”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五序,周代设立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排列是有序的,公为最尊。
D.郡邑,古代两级行政单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封制之后出现了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也就是郡邑制。本文代指郡县的地方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之时,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是可以守住三奏之地,保全宗庙的。
B.甲文认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进献忠言容易被杀戮,因此秦王朝尽管有深谋远虑看清形势的人,却因恐惧而不敢进言。
C.甲文认为,治理国家应该“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变化因时”,不同的局势采取不同的政策,所谓“攻守之势异也”。
D.乙文写秦朝在统一天下后,采用郡县制,任命郡县长官,在当时形势下是不符合秦国的发展的,这也间接导致了秦的灭亡。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②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
5.结合甲乙两个语段,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辨兴亡》)

材料二: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灭A周B祀C并D海E内F兼G诸侯H南面I称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趁着、趁机,与《苏武传》中的“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的“因”词义不同。
B.抑,而且,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抑”字词义不同。
C.罢弊,困乏、疲惫,与《过秦论(上)》“率疲弊之卒”的“疲弊”词义相同。
D.利,有利,与《兼爱》中“故攻异国以利其国”的“利”词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萧瑀认为八百诸侯不约而同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是因为纣王暴虐无道,天下人都痛恨他。
B.唐太宗认为周朝和秦朝的国运有长短之别,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所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一样。
C.贾谊认为,如果秦二世能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考虑古代的情况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秦朝也不会倾覆。
D.唐太宗和贾谊看法相似,都认为秦国平定天下后,以欺诈与暴力统治天下而导致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
(2)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5.《过秦论·上》和材料二都谈到秦的过失,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3-15更新 | 8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乙]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丙]

若夫六国之际,诸侯各有分地,而秦乃欲以力征,强服四海,不爱先王之遗,以为子孙之谋,而竭力以争邻国之利,六国虽灭,而秦民之心已散矣。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匹夫特起之势,而非所以承祖宗之业以求其不失者也。

昔者尝闻之:周人兴数百年,而后至于文、武。文、武之际,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故以文、武之贤,退而修德,以待其自溃。诚以为后稷、公刘、太王、王季勤劳不懈,而后能至于此。故其发之不可轻,而用之有时也。嗟夫!秦人累世之资,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苏辙《秦论》)

[注]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是周王朝夺取天下之前的几位贤君。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          衡量
B.一夫作难而七庙                           毁坏
C.不爱先王之遗                              百姓
D.秦人累世之资                              全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不可同年语矣                           不从师
B.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                       故今具道所以
C.周人兴数百年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而竭力以争邻国之利                    皆出于此乎
3.用斜线“/”给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3处)
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
2019-01-21更新 | 10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过秦论(中)

贾谊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帮智,而暴乱之奸止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选自《秦始皇本纪第六》,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B.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C.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D.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称帝”中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夫寒者利裋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又可指去官,或辞官。
C.“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中的“收帑”是指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入官府做奴婢。
D.“不借公侯之尊”中的“公”是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
B.天下百姓“虚心而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符合民意。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
(2)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2020-06-13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