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晋 > 陈寿(233-297) > 《三国志》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 题号:1920024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也。建安中,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羽命为功曹,遣奉使西诣先主。先主与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及先主为汉中王,拔仪为尚书,先主称尊号,东征吴,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左迁遥署弘农太守。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五年,随亮汉中。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

评曰: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选自《三国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
B.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
C.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
D.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官职名,汉初指出刺各地检核问事的官员;汉武帝时每部置刺史一人;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B.建兴:三国时期蜀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常恨二人之不平”的“恨”与宋代欧阳修《伶官传序》“此三者,吾遗恨也。”中的“恨”都是指“遗憾”。
D.“无不自己也”的“自己”,文中义为“自于己”,指原因始于自身;现代意义是指自身、本身、本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仪颇有才干。当年刘备在世时,和他谈论军国大事,议论政治得失,就很赏识他并加以提拔。
B.杨仪很自负。诸葛亮死后,他领军回来,又征讨诛杀魏延,自以为功劳很大,想代替诸葛亮执政。
C.诸葛亮认为杨仪胸襟狭窄,难当大任,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后来杨仪未得重用,非常不满。
D.乙文段分析了几个人的优缺点。例如彭羕、李严、魏延等人有才干,而刘封思虑不足,杨仪当官爱显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2)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
5.杨仪最后为什么招致大祸?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后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说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太祖大悦。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阶遂自匿。久之,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因辞疾告退。   

太祖定荆州,闻其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迁赵郡太守。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又毛玠、徐弈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其将顺匡救,多此类也。迁尚书,选举。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太祖欲自南征,问群下。群下皆谓:“王不亟行,今败矣。”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料事势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太祖善其言,驻军于摩陂。贼遂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六军以示余力 案:止住、停住
B.阶冒难表乞坚丧 诣:往、到
C.迁尚书,选举 典:主管
D.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 南:向南、往南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闻其张羡谋也/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之谋
B.太祖欲自南征,问群下/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待乏也
C.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阶说太守张羡曰/向使三国各爱地,齐人勿附于秦
3.3.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
B.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
C.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
D.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
4.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
(2)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2016-11-18更新 | 8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诸葛亮,字孔明。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戳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不能试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B.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C.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郡/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D.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那/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武,蜀汉先主刘备的年号,古代常用帝王年号纪年,也常用干支纪年。
B.曹丕,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谥号“文”,称魏文帝。
C.《春秋》,儒家著作,与《论语》《诗经》《礼记》《易经》合称“五经”。
D.陛下,宫殿的台阶下,也用于对帝王的尊称,在文中是对后主刘禅的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好,认为诸葛亮可与管仲、乐毅相比,但当时的人大都对诸葛亮自比为管仲、乐毅的说法不以为然。
B.刘备病危时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嘱托给他,刘备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卓越,一定能安定国家,诸葛亮最终如刘备所愿,完成了统一大业。
C.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大军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诸葛亮派马谡作为前锋统率各军,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而失败了。
D.诸葛亮曾向后主刘禅上奏表,表明到了自己死的那天,不要让自家内有多余的帛绢,外有多余的钱财,诸葛亮死后的情况正像他说的那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2)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
5.在马谡于街亭被张郃打得大败之后,诸葛亮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请简要说明。
2022-10-22更新 | 11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建安四年,从策进讨黄祖于沙羡。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十三年春,荆州牧刘表死,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十六年,权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二十四年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等于章乡,遂定荆州。

黄武五年春,陆逊以所在少谷,表令诸将增广农亩。权报曰:“甚善。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冬十月,陆逊陈便宜,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权报曰:“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今承来意,当重咨谋,务从其可。”于是令有司尽写科条,使郎中褚逢赍以就逊及诸葛瑾,意所不安,令损之。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
B.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
C.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
D.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的意思是改变,与《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易”含义不同。
B.徙的意思是迁移,与《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的“徙”含义不同。
C.却的意思是后退,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中的“却”含义相同。
D.益的意思是增加,与《苏武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中的“益”含义相同。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临危受命,可堪大任。孙策去世后,孙权接过兄长的事业。他招揽人才,调配将领,讨伐不服从命令的势力。
B.孙权不畏强敌,力排众议。赤壁之战前,多数人畏惧曹操的实力,劝说孙权投降。但孙权坚持抵抗曹操,亲率大军,取得了胜利。
C.孙权治军严明,纪律整肃。曹操前来进犯濡须坞,双方均不能获胜,看到孙权的军队阵容齐整,曹操只好撤兵。
D.孙权重视农作,能够身体力行。陆逊上表请求广开农田,孙权准许并表示将亲自耕种农田,和将士们一样参加农业生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
(2)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
2023-06-22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