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洵(1009-106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1923392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礼》论

苏洵

夫人之情,安于其所常为,无故而变其俗,则其势必不从。圣人之始作礼也,不其势之可以危亡困辱之者以服其心,而徒欲使之轻去其旧,而乐就吾法。不能也,故无故而使之事君,无故而使之事父,无故而使之事兄。彼其初,非如今之人知君父兄之不事则不可也,而遂然以从我者,吾以耻厌服其心也。

彼为吾君,彼为吾父,彼为吾兄,圣人曰:彼为吾君父兄,何以异于我?于是坐其君与其父以及其兄,而己立于其旁,且俯首屈膝于其前以为礼,而谓之拜。率天下之人而使之拜其君父兄。夫无故而使之拜其君,无故而使之拜其父,无故而使之拜其兄,则天下之人将嗤笑,以为迂怪而不从。而君父兄又不可以不得其臣子弟之拜,而徒为其君父兄。于是圣人者又有术焉,以厌服其心,而使之肯拜其君父兄。然则圣人者果何术也?耻之而已。

古之圣人,将欲以礼治天下之民,故先自其身,使天下皆信言,曰:此人也,其言如是,是必不可不如是故圣人曰:天下有不拜其君父兄者,吾不与之齿而天下之人亦曰:彼将不与我齿也!于是相率以拜其君父兄,以求齿于圣人。虽然,彼圣人者,必欲天下之拜其君父兄,何也?其微权也。彼为吾君,彼为吾父,彼为吾兄,圣人之拜不用于世,吾与之皆坐于此,皆立于此,比肩而行于此,无以异也。吾一旦而怒,奋手举梃而搏逐之可也。何则?彼其心常以为吾侪也,不见其异于吾也

圣人知人之安于逸而苦于劳,故使贵者逸而贱者劳。且又知坐之为逸,而立且拜者之为劳也,故举其君父兄坐之于上,而使之立且拜于下。明日彼将有怒作于心者,徐自思之,必曰:此吾向之所坐而拜之,且立于其下者也。圣人固使之逸而使我劳,是贱于彼也。奋手举梃以搏逐之,吾心不安焉。刻木而为人,朝夕而拜之,他日析之以为薪,而犹且忌之。彼其始木焉,已拜之犹且不敢以为薪。故圣人以其微权而使天下尊其君父兄。而权者又不可以告人,故先之以耻。

呜呼!其事如此,然后君父兄得以安其尊而至于今。今之匹夫匹妇,莫不知拜其君父兄,乃曰:拜起坐立,礼之末也。不知圣人其始之教民拜起坐立,如此之劳也。此圣人之虑,而作《易》以神其教也。

(选自《嘉佑集卷六》,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其心                 厌:厌烦B.然以从我者          翻:“幡”,迅速
C.自其身                 治:修养D.吾不与之齿             齿:同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其势之可以危亡困辱之者     宾客至蔺相如门
B.①是必不可不如是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
C.①徐自思之     ②归求治国之策
D.①此圣人之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从“情”入手,认为人们是不会无缘无故改变自己的行为,一定是在某种原因促使下才会改变。
B.从历史上看,圣人之所以能够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听从教导、规训,是利用了人们的羞耻这个最好的方法。
C.与荀子认为“礼”是用来修养品性相同的是,苏洵也是从人性出发,强调“礼”的人性教化功能。
D.本文说理委婉曲折,运用了对比、排比等手法,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说理艺术与说理气势。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何则?彼其心常以为吾侪也,不见其异于吾也。
(2)圣人固使之逸而使我劳,是贱于彼也。
【知识点】 苏洵(1009-1066)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文】

苏洵《六国论》(节选)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乙文】

李桢《六国论》(节选)

①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

②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③所以然者,何□?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

④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刈:杀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都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宜然:应当这样
C.兵连祸结,无虚岁   曾:曾经
D.而后秦患可   纾:解除
2.乙文两处方框处,适合填入的虚词是(     
A.也   B.者   C.焉   D.哉   
3.小明同学在图书馆阅读时,看到一位学者对中国古代议论文做出了如下评述:

我国古代议论文的写作并不像西方那样作纯理性的甚至是数学式的逻辑推导,而是在逻辑思维中蕴含着丰富的形象思维,在严密说理的过程中展现出动人的文学色彩。

这段话引起了小明对两篇《六国论》中形象化说理方式的思考,请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划线句为小明写一段赏析,帮助他进行思考。

4.两篇《六国论》在提出观点的方式和展开论证的思路上有很大的差异,请对此加以比较分析。   
2023-07-10更新 | 1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老,不能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

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开方A为事B君C欲适D君之故E十五年F不归G见其父母H此非人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指执掌、管理,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
B.居,指过了(一段时间),与《周亚夫军细柳》中“居无何”的“居”意思相同。
C.顾,指看,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思不同。
D.意,指料想,与《促织》中“岂意其至此哉”的“意”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迈,居家养病,齐桓公向管仲询问管仲之后的人事安排,管仲认为君主最了解臣子,让齐桓公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人选。
B.齐桓公询问竖刁、开方、易牙能否胜任国政,得到了管仲否定的答复,但在管仲死后,他就任用了竖刁。三年之后竖刁等人作乱,齐桓公也因此死去。
C.苏洵指出一个国家的安定或者动荡都有源头,他把齐国强大安定的功劳不归于管仲,而归于鲍叔牙,把齐国动荡的罪责不归于竖刁等人,而归于管仲。
D.材料二认为,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否则当他不在位时,这些人就会执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
(2)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5.齐桓公为什么在管仲死后重用竖刁等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2024-04-18更新 | 40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论

苏洵

管仲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相桓公”与“使子婴为相”(《鸿门宴》)两句中的“相”字意义相同。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妃嫔和所生的皇子公主。
C.“故齐之治也”与“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治”字意义相同。
D.“举天下之贤者”与“函谷举”(《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举”字意义不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死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这件事情带来的祸患就此蔓延,一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之时。
B.作者认为,齐国的动乱固然和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脱不了干系,但实际上动乱的源头应追溯到管仲的身上。
C.《管子》记载,管仲临终前,曾评论鲍叔牙、宾胥无等大臣的为人,一一分析他们的缺点,认为皆不足以托付国事。
D.本文是一篇史论文,以全新的视角对管仲这一历史人物进行了审视,层层深入,对他的是非功过进行了全面的评判。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虽 桓 公 幸 而 听 仲 诛 此 三 人 而 其 余 者 仲 能 悉 数 而 去 之 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2)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5.苏洵评价管仲“可谓不知本者”,请结合文本概括他这样说的原因。
2023-07-10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