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94 题号:1929037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直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师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醋饮,即众中缚之以归,全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存疾不为迎合。持论动直。作《九议》并《应间》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染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遂奏疏曰:四野之民,郡以聚效害之,县以科率富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军人则利于优闲卧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驰,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中饬州县,以惠养黎元为意。另当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摄服。诏奖谕之,委以规画。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弃疾雄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幕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虹/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B.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C.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D.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地点不固定,也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处。
B.乾道,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的第二个年号。古代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或几个年号。
C.长短句,本指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文中长短句是词的别名。辛弃疾善于作豪放词。
D.三鼓,文中指三更,古代用打更鼓来报夜间时刻,一夜分五更,三更也可称作子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忠心国事。在耿京遇害之后,他单枪匹马捉住叛徒,并将他们献出斩杀;后来还把飞虎军打造成全国最厉害的队伍。
B.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平定盗乱,上疏陈述百姓为盗并非出自本心,实乃各方逼迫所致。
C.辛弃疾性格耿介。直言劝说在沦陷区的义军将领耿京归顺南宋朝廷;在和皇帝进行问答时,没有丝毫逢迎,言论刚劲正直。
D.辛弃疾文才卓著。和朱熹在武夷山游玩之后。他写了《九曲棹歌》;他素来擅长写词,词意悲壮,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5.辛弃疾为平定湖湘盗乱向朝廷陈述了哪些中肯的建议,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曾几传

曾几字吉甫,其先赣州人,徙河南府。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兄弼,提举京西南路学事,按部溺死,无后,特命几将仕郎。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高宗即位,改提举湖北,又改浙西。会兄开为礼部侍郎,与秦桧力争和议,桧怒,开去,几亦罢。逾月,除广西转运副使,徙荆南路。桧死,起为浙西提刑,知台州,治尚清净,民安之。黄岩令受贿为两吏所持,令械吏置狱,一夕皆死,几诘其罪。或曰:“令,丞相沈该客也。”治之益急。几承平时已为馆职,去三十八年而复至,须鬓皓白,衣冠伟然。每会同舍,多谈前辈言行、台阁典章,荐绅推重焉。诏修《神宗宝训》,书成,奏荐,帝称善。权礼部侍郎。兄、开皆尝贰春官,几复为之,人以为荣。吴、越大水、地震,几举唐贞元故事反覆论奏,帝韪其言。他日谓几曰:“前所进陆贽事甚切,已遣臣振济矣。”上闵劳以事,提举玉隆观,绍兴二十七年也。金犯塞中外大震帝召杨存中偕宰执对便殿谕以将散百官浮海避之左仆射陈康伯持不可存中言:“敌空国远来,已闯淮甸,此正贤智驰骛不足之时。臣愿率先将士,北首死敌。”帝喜,遂定议亲征,下诏进讨。有欲遣使诣敌求缓师者,几疏言:“增币请和,无小益,有大害,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且前日诏诸将传数金君臣,如叱奴隶,何辞可与之和耶?”帝壮之。孝宗受禅,几又上疏数千言。将召,屡请老,乃迁通奉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金犯塞/中外大震/帝召杨存中偕宰执对便殿/谕以将散/百官浮海避之/左仆射陈康伯持不可/
B.金犯塞中外/大震/帝召杨存中/偕宰执对便殿谕/以将散百官/浮海避之/左仆射陈康伯持不可/
C.金犯塞中外/大震/帝召杨存/中偕宰执对便殿/谕以将散/百官浮海避之/左仆射陈康伯持不可/
D.金犯塞/中外大震/帝召杨存中偕宰执对便殿/谕以将散百官/浮海避之/左仆射陈康伯持不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举,原意为管理,在宋代也指设立的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如本文中的“提举京西南路学事”。
B.漕,指通过水道运粮,也可指水运它物。如水路不通之处,则辅以陆运,多用车载,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
C.宰执,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权的重臣,在宋代,尚书左右仆射、丞相、参知政事、枢密使等均在宰执之列。
D.檄,指檄文,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的一种形式,常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内容,文中指以檄文晓谕安抚对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几为人孝顺,有见识气度。母亲去世,他以粗米、草菜为食十五年。进入太学学习之后,有了名气。参加吏部考试,他的文章为考官所欣赏。
B.曾几治政有道,执法不畏权贵。他担任地方官时,奉行清净之道,百姓安心;黄岩令犯法,曾几不理会他正做客丞相家,对其治以重罪。
C.曾几言谈得体,为人备受推崇。每次和同僚聚会,他常常谈论前辈的言行举止和台阁典章制度,因此士大夫们非常推崇尊重他。
D.曾几力主抗金,坚决反对议和。金兵侵犯边塞,有人主张请求金人延缓出兵,曾几认为,增加岁币请求讲和之事无利有害,并决意反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越大水、地震,几举唐贞元故事反覆论奏,帝韪其言。
(2)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
2021-02-24更新 | 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
1.对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
《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时间久了,大家才真正信服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3)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2020-02-04更新 | 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张中彦,字才甫,中孚弟。少以父任仕宋,为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授彰武军承宣使,为本路兵马钤辖,迁都总管。

宋将关师古围巩州,与秦凤李彦琦会兵攻之。王师下饶风关,得金、洋诸州,以中彦兴元尹,抚辑新附。师还,代彦琦为秦凤经略使。秦州要冲而城不可守,中彦徙治北山,因险为垒,今秦州是也。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帅秦凡十年,改泾原路经略使,知平凉府。

朝廷以河南、陕西赐宋,中孚以官守随例当留关中。熙河经略使慕洧谋入夏,将窥关、陕,中彦与怀庆赵彬会两路兵讨之,洧败入于夏。中彦与兄中孚俱至临安,被留,以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

皇统初,恢复河南,诏征中彦兄弟北归,为静难军节度使,历彰化军、凤翔尹,改尹庆阳,兼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置于法。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

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帅府怒其专决,劾奏之,朝廷置而不问。秩满,转真定尹兼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管。未几,致仕,西归京兆。明年,起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以疾卒官,年七十五。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

(节选自《金史·张中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中彦兴元尹                         领:兼任
B.秦州要冲而城不可守             当:阻挡
C.中彦力为正其罪,置于法       竟:最终
D.所司皆依违不                         决:判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能表现张中彦公正严明的一组是(     
①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            ②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③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        ④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
⑤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中彦最初在宋朝为官,但是后来投降了金朝并被委以重任,同驻守在秦凤的李彦琦联合进攻宋军,并攻陷了金、洋等多个州郡。
B.张中彦在任秦凤经略使的时候展示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他能够准确根据地势的有利形势修筑城堡,使自己在防守中有险可据。
C.在金朝将河南、陕西归还给宋朝之后,张中彦和兄长一起归附宋朝并在宋朝任职,直到后来金兵恢复河南,张中彦兄弟被迫又回到金朝。
D.张中彦在处理同羌族的关系方面很有威信,他亲自约见羌族四位酋长,顺利同其约定招降办法,很快解决了四族不服管辖的事情。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2)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
2021-04-19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