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 题号:1943838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

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汀,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

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四国:燕、赵、吴、楚。②姚贾:魏人,曾仕于赵而被驱逐,此时仕于秦。③梁监门子:魏国大都梁守门人之子。④贞女:指善于女工之女子。⑤朝歌般都,在今河南淇县东北。⑥棘津之雠不庸:在棘津卖佣作而不成。雠,同售。棘津,在今山东日照市西部。⑦弊幽:指穷困潦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B.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C.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D.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绝其谋,止其兵”的“止”,是“阻止”的意思,与《大学之道》中“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止”意思不同。
B.“非所以厉群臣也”的“所以”,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C.上卿,最初是先秦时期高级官员或爵位名。周代天子、诸侯皆有卿,地位最尊贵的称“上卿”,后来也泛指朝廷大臣。
D.社稷,是土神社和谷神稷的总称。二者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基,常用来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贾奏对时辩解称,秦王听信谗言问责有功之臣,会重蹈夏桀和商纣身死国亡的覆辙,从而不会再有忠臣为秦国效力了,他也将归向四国。
B.韩非对姚贾的意见主要有两点:一是他假公济私,慷秦国之慨而谋自身之利;二是他出身低贱人品卑劣,让这样的人身居高位,不能为群臣表率。
C.在秦国面临四国联军进攻的紧要关头,姚贾自告奋勇出使解围。得到秦王重赏和礼遇的他不仅消弭了战争威胁,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D.姚贾提出,君王应当象周文王、齐桓公、秦穆公和晋文公那样,不计较臣子过失,不听信他人谗言,不封赏有名无实之辈,才能肃清吏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
(2)百里奚,虞之乞人,穆公相之而朝西戎。
5.秦王听信了韩非的谗言,姚贾是如何为自己辩解而重新获得秦王信任的?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是一项(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A.我今年已经连续两年谷物不成熟,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会怎么样呢?
B.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暂且怎么办呢?
C.我今年已经连续两年谷物不成熟,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会怎么样呢?
D.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会怎么样呢?
5.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是一项(     
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A.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折断符节割地,因为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所以秦国一定会撤兵。
B.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因为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所以秦国一定会撤兵。
C.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D.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折服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6.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分析正确一项(     
A.对赵国:晓之以厉害,为赵王讲清存魏对赵国的好处,也说明了魏国如果投降秦国将给魏国带来的危害。
B.对燕国:请求发兵不得,便晓之以厉害,为燕王讲明如果魏国屈节割地求和于秦,转头向燕,对燕国极为不利。
C.对燕国:请求发兵不得,便晓之以厉害,为燕王讲明如果魏国屈节割地求和于秦,转头向秦,对燕国极为不利。
D.对赵国:晓之以厉害,为赵王讲清如果投降秦国将给赵国带来的危害,也说明了存魏对赵国的好处。
2022-11-09更新 | 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公子无忌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魏有隐士曰侯赢,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屏中,愿枉牟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遂为上客。魏安鳌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患之,数请魏王,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乃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行过夷门,见侯生,告之。侯生曰:“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也。”公子从其计,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侯生同:“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请朱亥。至邺,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进兵击秦军,遂救邯郸,存赵。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材料二:

唐雎谓信陵君曰:“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A子B从C车D骑E虚F左G自H迎I夷J门K侯L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客,古代寄食在贵族官僚家里为主人谋划、奔走的人。
B.具,通“俱”,全都。与下面“臣客居者朱亥可与俱”的“俱”意思相同。
C.虎符,古代君王调兵遣将用的信物,因虎的形状而得名。
D.矫,假托。这里是说公子无忌要假托魏王的命令来取代晋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无忌尊贤重士。他为人仁爱并能谦虚地对待士人,士人纷纷投奔,成为他食客的有三千人,侯生被尊为上客。
B.公子无忌急人所难。他在秦军围攻邯郸的紧要关头,多次请求魏王出兵,还要与别人约定上百辆战车与秦军拼命。
C.公子无忌善纳人言。他听从侯生的计策依靠如姬窃得兵符,借助朱亥成功夺得晋鄙军权,解除了秦军对邯郸的围困。
D.公子无忌不居功自做。唐雎认为公子无忌虽然因解除邯郸之围而有恩于赵国。但应忘掉此事,无忌表示接受这一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2)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5.侯生是如何考验魏公子无忌的?请简要概括。
2023-05-06更新 | 9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骊姬谮世子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注:骊姬之乱——太子申生的母亲齐姜死后,晋献公宠幸骊姬,在骊姬谗言之下想废掉申生立骊姬之子奚齐为继承人。狐突发现隐忧极力劝说申生为了晋国大局外出逃亡,但申生坚持“守情说父”以尽孝。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此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闻夫仕者身A归B于C君D而E禄F归G于H亲I今J既K去L父M事N君O得P无Q死其难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盖”意思相同。
B.“伯氏苟出而图吾君”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图”意思相同。
C.“王欲相汝”中“相”的用法与《与妻书》中“汝幸而偶我”的“偶”字用法不同。
D.“居三年”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的“居”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骊姬的诽谤之下,晋献公想杀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坚持不这样做。
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儿子又很少,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如果伯氏愿意出山,申生甘愿自杀。
C.申鸣想在家里侍养父亲,于是拒绝了楚王的授任,但父亲却认为申鸣应该入朝为官。
D.面对白公胜的诡计,申鸣陷入了忠孝两难的境地,但最终申鸣选择了忠,他的父亲也因此被杀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
(2)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
5.“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自古以来,人们对“孝”的理解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说说申生和申鸣心中对“孝”的理解。
2023-10-17更新 | 1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