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1949980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争,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三者举事之大患。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劫暴,群臣不堪。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疲,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与越战争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戳其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三A战B不C胜D城E门F不G守H越I遂J围K王L宫M杀N夫O差P而Q戳R其S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即一千辆兵车,“乘”古代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古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B.“王置齐而伐越”的“置”意思是放弃,与《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的“置”含义不同。
C.“吴王大说”的“说”通“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说,与郑人盟”的“说”用法相同。
D.顿首,即扣头。是一种交际礼仪,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闻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在齐国作乱的田常因忌惮四人转而准备攻打鲁国,孔子得知后训为鲁国是他们的祖国,弟子们此时应挺身而出,救鲁国于危亡。
B.子贡出使吴国,对吴王指出吴国如同加在干钧重物体上的铢两,能改变当前的形势,如果保存鲁国,实际上能阻扼齐国的扩张。
C.子贡来到越国,越王表现得受宠若惊,对子贡的到来非常重视,亲自去迎接,并且最终接受了子贡的建议,答应按照计策行动。
D.子贡先对越王分析了吴王的态度,使越王认识到越国危险了,又指出做事的三大祸患,使越王更加紧张,从而为自己的劝说做好了准备。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疲,此灭吴必矣。
5.面对吴王先伐越后攻齐的说辞,于贡是如何进一步劝说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吏民,封府库(登记)   秦时与臣(交往)   乎大国之间(夹处)
B.胜负之数,存亡之(道理)   贤愚枉做天(审问)   《经首》之会(合乎)
C.技至此乎?(大概)   不可不蚤自来项王(道歉)   百姓皆以王为也(吝啬)
D.承天命(大)   点也(赞成)   项伯杀人,臣之(存活,生存)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当即决定进攻刘邦。他的谋士范增乘机揭露刘邦的野心,二人认识上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对刘邦将采取不同的态度。
B.刘邦本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争夺天下,他去鸿门“谢罪”,身入虎穴,命运难卜。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他面对项伯时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他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在鸿门宴的一番道歉更可以看出他的恭顺、虔诚。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古代乘车,尊者居左,驭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其任务就是保护主帅,这个人就叫“参乘”。
B.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C.西向,古代宾主相见,座位以西为尊,主东而宾西,《鸿门宴》中项羽东向坐,符合座次的尊卑安排。
D.贱称,表示对对方的责骂轻蔑,如范增骂项羽时说“竖子不足与谋”,这里的“竖子”即表示责骂轻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021-08-16更新 | 18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①料量平:账目清楚,收支平衡。②司空:官名。③羖[gǔ]:黑色的公羊。④累绁:即缧绁,用绳索捆绑。⑤大司寇:官名。⑥粥:通“鬻”[yù],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B.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C.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D.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在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
B.己丑,是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的“干支纪日法”,在文章当中是指四月的第二十六天。
C.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于《诗经·小雅》。高山,比喻高尚的德行;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D.六艺,既可以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又可以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文中指的是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大夫孟釐子对自己儿子说孔子是圣人之后,预言他才能显达,要求儿子拜他为师。
B.孔子做了大司寇以后,有喜色。门人批评了他,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
C.孔子在鲁国为政三个月,商人们不敢哄抬物价,男女行人分别在路上走,遗留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
D.司马迁高度评价了孔子,虽为布衣,却被后世学者崇拜,其学说被广泛尊为标准。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2022-06-09更新 | 6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离蕃息。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遣。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B.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C.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D.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摄,为同义复合,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的意思。
B.六艺,古代贵族教育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指儒家教育的六经。
C.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礼乐制度比较完备,故孔子据以考订礼乐。
D.孔里,即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地,与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喜礼好学,深受爱戴。他从小爱玩模仿祭祀的游戏,成年后学一曲古乐沉迷多月,生前众弟子随他颠沛流离,死后有弟子为他结庐守丧。
B.孔子善于治理,政绩突出。他做小吏管理仓库则准确公平、管理牲畜则牲畜繁殖,他主政地方很快就成各地榜样,治理国家很快就民风改善。
C.孔子到处碰壁仍从容乐观。他在鲁国政治失意,周游列国亦不受待见,他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身心俱疲仍开怀自嘲,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
D.孔子传承文化,贡献巨大。他仕途失意后整理《诗》《书》,写作《春秋》,虽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但众多经典因其完善整秩,自其流传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如予何!”
(2)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2021-12-26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