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5 题号:1953265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高赋传

①高赋字正臣,中山人。以父任为右班殿直。复举进士,改奉礼郎。四迁太常博士。历知真定县,通判剑、邢、石州、成德军。知衢州,俗巫鬼,民毛氏、柴氏二十余家世蓄蛊毒,值闰岁,害人尤多,人忿争辄毒之。赋悉擒治伏辜,蛊患遂绝。

②徙唐州,州田经百年不耕,前守赵尚宽菑垦不遗力,榛莽者尚多。赋继其后,益募两河流民,计口给田使耕,作陂堰四十四。再满再留,比其去,田增辟三万一千三百余顷,户增万一千三百八十,岁益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玺书褒谕,宣布治状劝天下,两州为生立祠。握提点河东刑狱,又加直龙图阁、知沧州。程昉欲于境内开西流河,绕州城而北注三塘泊。赋曰:“沧城近河,岁增堤防,犹惧奔溢,矧妄有开凿乎?”昉执不从,后功竞不成。

③历蔡、潞二州,入同判太常寺,进集贤院学士。在朝多所建明,尝言:“二府大臣或僦舍委巷,散处京城,公私非便。宜仿前代丞相府,于端门前列置大第,居之。”又言:“仁宗朝为兖国公主治第。用钱数十万缗。今有五大长公主,若悉如前,其费无艺。愿讲求中制,裁为定式。”请诸道提点刑狱司置检法官,庶专平谳,使民不冤。乞禁中建阁,绘功臣像,如汉云台、唐凌烟之制。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选自《宋史》卷四二六《循吏传》)

[注]①菑:开垦。②建明:对国事有所建议。③僦:租赁。④艺:限度,准则。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俗巫鬼(     )       (2)居之(     )
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州田经百年不耕   (     )
A.空旷       B.荒废       C.长久      D.空闲
(2)若悉如前(     )
A.相当       B.靠近       C.接连       D.模拟
3.以下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人忿争辄毒之   赢而不助五国
B.宣布治状劝天下   其小,劣之
C.榛莽者尚多   根不固求木之长
D.乞禁中建阁   机上之工女
4.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5.将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沧城近河,岁增堤防,犹惧奔溢,矧妄有开凿乎?

6.“循吏”是指“尽职尽责”“奉法循理”的官吏,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高赋被列入《宋史·循吏传》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即日献《端拱箴》以寓规讽。时北庭未宁,访群臣以边事。禹偁献《御戎十策》,帝深嘉之。二年,亲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上悦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即拜左司谏、知制诰。是冬,京城旱,禹偁疏云:今旱云未霑,宿麦未茁,民饥可忧。望下诏直云:‘非宿卫军士、边庭将帅,奉料悉第减之,上答天谴,下厌人心,俟雨足复故。’臣朝行中家最贫,奉最薄,亦愿首减奉,以赎耗蠹之咎。屡献讨李继迁便宜,以为继迁不必劳力而诛,自可用计而取。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其后潘罗支射死继迁,夏人款附,卒如禹偁言。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孝章皇后,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真宗即位,复知制诰。咸平初,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时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协,意禹偁议论轻重其间。出知黄州,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咸平四年,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群鸡夜鸣,经月不止。冬雷暴作。禹偁手疏引《洪范传》陈戒,且自劾;上表谢,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之语。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尝云:吾若生元和时,从事于李绛、崔群间,斯无愧矣。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二》)


[注]①梓宫:中国古代帝王、皇后用梓木制做的棺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
B.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
C.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
D.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拾遗,谏官,职位与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唐代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
B.贡士,是中国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因本场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
C.崩,专指中国古代帝王之死。封建时代,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D.封禅,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赴泰山举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禹偁性格刚正,敢于直言进谏。王禹偁刚得太宗赏识就写文章规劝皇帝,在国家发生旱灾时,又上疏奏请减官员俸禄以应对灾害。
B.王禹偁关心边事,数次进言献策。王禹偁对边疆事务颇有见地,所作《御戎十策》受到太宗的高度赞扬,应对李继迁的策略也很准确。
C.王禹偁仕途坎坷,屡遭排挤贬黜。王禹偁多次被贬出京到地方任职,仕途坎坷,太宗时被贬黄州,他作了一篇《三黜赋》来表明心志。
D.王禹偁文才出众,乐于提携后进。王禹偁富有才学,太宗召见,赋诗立就,还曾参与《太宗实录》的编写,并乐于提携有才华的后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021-11-15更新 | 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盛度,字公量,举进士第,补济阴尉,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契丹寇边,从幸大名,数上疏论边事。奉使陕西,因览疆域,参质汉、唐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尝奏事便殿,真宗问其所上《西域图》,度因言:“酒泉、张掖、武威、敦煌、金城五郡之东南,自秦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碣,延袤万里。有郡、有军、有守捉襟带相属,烽火相望,其为形势备御之道至矣。唐始置节度,后以宰相兼领,用非其人,故有河山之险而不能固,有甲兵之利而不能御。今复绘《河西陇右图》,愿备上览。”真宗称其博学。尝请建四科以取士,曰: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明晓法律能按章覆问科。复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迁给事中。尝受诏与御史中丞王随议通解盐,听商旅入钱算盐,语在《食货志》。寻进承旨以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召问边计退而条十事上之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时王曾、吕夷简为相,度与宋绶、蔡齐并参知政事,曾与齐善,夷简与绶善,惟度不得志于二人。及二人俱辞相,仁宗问度曰:“王曾、吕夷简力求退,何也?”度对曰:“二人腹心之事,臣不得而知,陛下询二人以孰可代者,则其情可察矣。”仁宗果以问曾,曾荐齐,又问夷简,夷简荐绶,于是四人俱罢,而度独留。迁知枢密院事。章得象既相,以度尝位其上,即拜武宁军节度使。复知扬州,加资政殿学士、知应天府。暴感风眩,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文肃。度好学,家居列图书,每归,未尝释手。

(节选自《宋史•盛度传》)


【注】①守捉,唐时在边地设置的驻军机构,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进/承旨以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召问边计/退而条十事上之/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
B.寻进承旨/以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召问边计/退而条十事上之/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
C.寻进/承旨/以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召问边计/退而条十事上之/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
D.寻进承旨/以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召问/边计退而条/十事上之/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唐朝始设进士科目选拔人才。
B.节度,官名,最初掌管军粮,后为领兵之官,即节度使,宋代削弱了其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
C.致仕,也称“致事”“致政”“休致”,即辞官退休,一般是年龄至七十岁的官员向朝廷自行申请。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后人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度博学多闻,受到皇帝称赞。他考察疆域,实地勘测,绘成《西域图》《河西陇右图》进献,为朝廷了解边疆地形提供了可靠资料。
B.盛度目光长远,注重为国选材。他认为唐时边疆节度所任非人,会使有险要河山而不台旨固守;他建议朝廷开设儒学、吏治、军武、审讯四科取士。
C.盛度恪尽职守,促进盐法改革。《食货志》记录了他曾经将皇帝的诏书交给御史中丞王随,并让王随开通盐路,进而向商旅征收盐税的事情。
D.盛度精明多谋,扭转不利局面。王曾、吕夷简主政时,他不得志,二人辞相时,仁宗问他的看法,他建议仁宗询问二人的继任之人,为自己争取了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契丹寇边,从幸大名,数上疏论边事。
(2)襟带相属,烽火相望,其为形势备御之道至矣。
2021-02-05更新 | 8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②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起盖砦棚,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上遂释然。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④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桅注]①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断句处的符号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
议者以聚A敛闻B降御前C金字牌D俾日E下住罢F弃疾G受而H藏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俘行在”中的“行在”,即“行在所”,意为皇帝所在的地方,后尔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B.“期一月飞虎营栅成”中的“期”与《曹刿论战》中“期年之后,虽欲无可进者”的“期”意思相同。
C.“儒生”,原指古代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成为读书人的通称。
D.“连樯而至”中的“樯”指桅杆,代指船,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火烟灭”的“樯”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
B.辛弃疾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他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只带很少的人马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最终张安国被朝廷公开处决。
C.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攻击诬陷,积极招兵买马,千方百计经营谋划,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工程。
D.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览,并写了《九曲掉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家哭泣祭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5.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
2023-11-27更新 | 1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