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王安石(1021-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0 题号:19585347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魏征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可忽乎!

(二)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王安石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三)原谤

皮日休【注】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未有美于味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己不善而祸及,亦怨之;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天尚如此,况于君乎?况于鬼神乎?是其怨訾恨讟,蓰倍于天矣!有帝天下、君一国者,可不慎欤!故尧有不慈之,舜有不孝之谤。殊不知尧慈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万世,不在于父。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之,不为甚矣!

【注】皮日休,晚唐文学家;当时统治者生活奢靡,剥削残酷百姓。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之以严刑             董:督察
B.士大夫多以不国事   恤:顾念,忧虑
C.殊不知尧慈天下       被:蒙受,遭受
D.折而                      族:灭族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得志,则纵情傲物   膏泽斯民
B.貌恭不心服   未有美于味民不知者
C.奔车朽索,可忽乎   则民扼
D.上欲变此   不在于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分析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原因,把国家安危和民心向背联系起来。
B.选文二挖掘保守派思想根源,委婉表明坚定的立场,体现出作者刚毅不屈的精神。
C.选文三画波浪线的语句,用递进句式和反问语气,写出人民更易对君主产生怨恨。
D.选文三借尧舜行为高尚却被怨谤的事例,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苛责明君的不满之情。
4.翻译下列语句。
(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
5.根据以上三则选文,概括民怨形成的原因,并说说魏、皮二人对待民怨的态度与王安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以历数【1】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2】,箕子之说【3】,徐氏录为得焉。

吾闻国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4】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不止于佑,其他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名,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他所诛者又可知矣。

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释:【1】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2】《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3】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4】晋人……假道之谋: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虞君不要应允,虞君因不听劝,为晋回军时所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历数存亡论之 但:只
B.虽不至于,亦不至于亡 治:治理
C.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相似
D.亡国之祸 践:遭受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何以知其
B.然吾闻国将亡必有大恶 卒使其君有杀忠臣
C.武王观兵孟津 十余年争名朝廷间
D.及闻杀王子比干 铉惧此过,而又耻善不及于佑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以杀忠臣之罪
把(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历数出来加以斥责。
B.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
那么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一定有滥杀忠臣之事。
C.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我知道潘佑已死是确信无疑的,没有什么罪过,一定是徐铉藏匿了他的尸首。
D.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臣行为而用其它的罪名诬蔑他。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首议论,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有违实录精神,所以不符合《春秋》之义。
B.第二段作者指出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将会导致国家破亡,并列举史实证明了这一观点。
C.第三段作者以儿时所闻、潘佑谏表、诸父之言认定潘佑是因直言被杀的,为下文论徐氏之录与徐氏其人做了准备。
D.最后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之所以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因为其品质低劣。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②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6.请简述王安石对《江南录》及其作者徐铉的看法,并结合选文内容谈谈王安石的读书方法带给你的启示
2020-07-13更新 | 4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火以入     拥:持、拿
B.夫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舍:房舍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帮助
2.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B.其进愈难,其见愈奇/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C.既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方破荆州,下江陵
D.然力足以至焉,人为可讥/况修短随化,终期
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 三者中“志”最重要。
B.文章指出探求事物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之境,也没什么可后悔的。
C.作者赞美了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浅尝辄止、浮泛不实的学风。
D.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了学人治学的道理。
2016-11-18更新 | 21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曾公立书

王安石

某启:示及青苗事。治道之兴,邪人不利,一兴异论,群聋和之,意不在于法也。孟子所言利者,为利吾国、利吾身耳。至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莩则发之是所谓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奸人者因名实之近,而欲乱之,眩惑上下,其如民心之愿何?始以为不请,而请者不可遏;终以为不纳,而纳者不可却。盖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得不然也。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则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岂可易哉?公立更与深于道教论之,则某之所论,无一字不会于法,而世之譊譊者不足言也,因书示及,以为如何。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与王介甫第三书

司马光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臭,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遇水灾而迁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尽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已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温公集》,有删改)

[注]①曾公立,王安石同僚。该信写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之后不久。②司马光给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回信。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至狗彘A食人食B则检之C野有D饿莩E则发之F是所谓G政事H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启,书信开头格式语。“某”,写信人自称,文中指王安石。“启”,指写信人的陈述。
B.名实,意为名称和实际,儒家重视“名”“实”是否相符,如《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C.“岂可易哉”与《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齐桓晋文之事》“以羊易之”的“易”意思都相同。
D.泉府,周朝时负责政府借贷的机构。《周礼》有相关记载。司马光认为“身府赊贷”与青苗法有所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指出,青苗法的实施影响了一些人的利益,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这些人的用意并不在新法本身。王安石从为国利民的角度出发,肯定新法的意义。
B.司马光不同意王安石“不征利”之说,他认为青苗法的实施中,官府不问百姓贫富、是否愿意,都强行借贷给他们,且收取高利息,这就是“征利”的表现。
C.司马光在信中论述了用人和执法的关系。他认为官员任用很重要,如果选用不当,即使授以善法,最终也没有益处,王安石周围有很多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人。
D.王安石和司马光持论时,都引经据典,条分缕析。王安石引孟子之语证新法合“义”,司马光以盘庚迁都事劝王安石应改变目前用酷刑威胁百姓服从的做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
(2)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2023-07-30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