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归有光(1506-157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5 题号:19591270

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子问居长洲之甫里,余女弟婿也。余时过之,泛舟吴淞江,游白莲寺,憩安隐堂,想天随先生之高风,相与慨然太息。而子问必挟《史记》以行。余少好是书,以为自班孟坚已不能尽知之矣。独子问以余言为然。间岁不见,见必问《史记》,语不及他也。会其堂毁,新作精舍,名曰花史馆。盖植四时花木于庭,而庋《史记》于室,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当无营于世也

夫四时之花木,在于天地运转、古今代谢之中,其渐积岂有异哉!人于天地间,独患其不能在事之外,而不知止耳。静而处其外视天地间万事如庭中之花开谢于吾前而已矣。自黄帝迄于太初,上下二千余年,吾静而观之,岂不犹四时之花也哉!吾与子问所共者,百年而已。百年之内,视二千余年,不啻一瞬。而以其身为己有,营营而不知止,又安能观世如《史》、观《史》如花也哉!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

(选自《花史馆记》,[明]归有光)

(二)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节选自《陶庵记》,[明]归有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静[A]而[B]处[C]其[D]外[E]视[F]天[G]地[H]间[I]万[J]事[K]如[L]庭[M]中[N]之[O]花[P]开[Q]谢[R]于[S]吾[T]前[U]而[V]已[W]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弟,古代亦称呼妹妹为“弟”,女弟此处指妹妹,与《苏武传》中“独有女弟二人”中的“女弟”含义相同。
B.相与,意为相互交往,“相与慨然太息”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相与”含义相同。
C.记,文体的一种,它可以记人、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D.闾,既指闾巷的大门,古代也指古代居民组织单位,二十五家为一闾。闾巷,是人居住的地方,泛指乡里民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子问每次出行都要携带《史记》,并认为从班固之后就没有完全理解此书的人了,作者十分认同他这一观点。
B.文本一中,子问的书室被毁,新修精舍,题名花史馆,其命名原因是庭院中种上了四季花木,又收藏《史记》于此。
C.文本二中,作者将君子与闾巷小夫的处世态度进行对比,最后发出古人难于做到平其心志、怡其性情的感叹。
D.作者在两个文本中都提到年少时自己对《史记》的喜爱,文本二中说道,读《史记》使他情感激动,无法抑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当无营于世也。
(2)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5.有人认为:“此文之作,不在于对《史记》的推崇,而在于他观世如《史》、观《史》如花的独特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

归有光

余始五六岁,即知有紫阳先生,而能读其书。长,习进士业,于朱氏之书,颇能精诵之。然时虚心反复于圣人之本旨,则于当时之论,亦未必一--符合,而或时有过于离析附会者。然其大义,固不谬于圣人矣。其于金溪,往来论辩,终不能有同。后之学者分门异户自此而始顾二先生一时所争亦在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根本节目之大未尝不同也。

朱子既没,其言大行于世,而世主方主张之。自九儒从祀,天下以为正学之源流,而国家取士,稍前代,遂以其书立之学官,莫有异议。而近世一二君子,乃起而争自为说,创为独得之见。天下学者,相与立为标帜,号为讲道,而同时海内鼎立,迄不相下。余姚之说尤盛。中间暂息,而复大昌。其为之倡者,固聪明绝世之姿,其中亦必独有所见。而至于为其徒者,则皆倡一而和十,其成言,而莫知其所以然。独以先有当世贵显高名者为之宗,自足以鼓舞气势,相与踊跃于其间。此则一时士习好名高,而不知求其本心为“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之学,则流风之弊也。

夫孔氏之门,学者所为终身孜孜不怠者,求仁而已。其后子思为尊德性、道问学之说,而高明、广大、精微、中庸、新、故之目,皆示学者为仁之功,欲其全体不偏:语意如皋陶所称直温宽栗之类也。独用揭此立门户,谓之讲学,朱、陆之辩,固已启后世之纷纷矣。至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特言孩提之童自然之知能。如此,即孟子之言性善已尽之:又何必偏揭良知以为标的耶?今世不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实,而嚣然以求名于天下。聚徒数千人,谓之讲学,以为名高,岂非庄子所谓“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察焉以自好”者也?夫今欲以讲学求胜朱子,而朱子平生立心行事,与其在朝居官,无不可与天地对者。讲学之徒,考其行事,果能有及于朱子万分之一否也?奈何欲以区区空言胜之!

余友王子敬举进士,得建宁推官。余固慕游朱子之乡而未获者,忻忻然愿从之不可得。因告之以凡为吏,取法于朱子足矣。间谒紫阳之祠,以瓣香为余默致祝。俾先生有神,知数百载之后,亦有余之自信不感者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习进士业                      迨:等到
B.而世主方主张                      主张:主宰
C.其成言                                剿:抄袭
D.又何必偏揭良知以为标的        标的:准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稍前代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独用揭此立门户                 斧斤时入山林
C.忻忻然愿从之不可得          仲尼厄作《春秋》
D.以瓣香为余默致             日与徒上高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从小就读朱熹的书,且对他抱有极大的敬仰之情,但并不盲从,而以为朱子的学术思想并非完善而无可指摘的。
B.归有光对一些学者标榜门户、各自为说的学术风气颇为反对,他认为,朱陆之辩已开纷争之先河,王阳明更增其势。
C.王子敬被推举为进士,就要到建宁去担任推官一职,归有光羡慕他能到朱子之乡任职,所以写了这篇文章送给他。
D.文章从作者自身的学习经历出发,详尽阐述了自己对于当世学术风气的看法,说理充分透彻,论证有理有据有力。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后 之 学 者 分 门 异 户 自 此 而 始 顾 二 先 生 一 时 所 争 亦 在 于 言 语 文 字 之 间 而 根本 节 目 之 大 未 尝 不 同 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孔氏之门,学者所为终身孜孜不怠者,求仁而已。
(2)讲学之徒,考其行事,果能有及于朱子万分之一否也?
2020-09-13更新 | 5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 自田野登朝,宦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险阻,兹山何啻泰山罍(lěi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
予获侍斯亭,而为之记。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宦二十馀年 游:游玩
B.又于屋后小园 构:建造
C.谓靖节不知   道:天道
D.而为之记 僭:超越本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为名 ②谨拜表
B.①不独一时之适 ②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见明知
C.①公殆未能以忘世 ②身客死
D.①兹山何啻泰山罍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淀山公“悠然”的一组是(     
①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②遥望山颓然如积灰       
③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④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       
⑤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       
⑥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③④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认为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
B.淀山公有才能,所做官职,声名功绩显著,罢官后,朝廷谈论人才还推重他,但他自己却忘怀这些,纵情于山水之间。
C.淀山公曾经游览名山大川,但感觉悠然自得的能够寄托情感的却是马鞍山,所以感觉马鞍山的石头与泰山的石头没什么两样。
D.归有光说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悠然”的含义,只好向表兄淀山公请教,淀山公给他作了明确的回答。
2016-12-13更新 | 4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

归氏二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孝子讳钺,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父提孝子,辄索大杖与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諓諓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孝子少饥饿,面黄而体瘠小,族人呼为菜大人。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绣字华伯,孝子之族子,亦贩盐以养母,己又坐市舍中卖麻。与弟纹、纬友爱无间。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华伯妻朱氏,每制衣必三袭,令兄弟均平,曰:二叔无室,岂可使君独被完洁耶?叔某亡,妻有遗子,抚受之如己出。然华伯,人见之以为市人也。

赞曰: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华伯夫妇如鼓瑟,汝威卒变顽嚚,考其终,皆有以自达。由是言之,士之独行而忧寡和者,视此可愧也!

(节选自归有光《归氏二贤传》)


【注】①乘(shèng):春秋时晋国史书称“乘”,后用“乘”称史书。②諓諓(jiàn):巧言善辩。③屯(zhūn):艰难。④嚚(yín):愚蠢而顽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归,父母相与言曰       等到B.问母饮食,甘鲜焉       求取
C.弟死,终身怡然          不久D.遭屯变                       遭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行之卓而身微贱          指叩门扉曰
B.辄索大杖与                            成,则可待乎
C.自饬无人之地                      又杂植兰桂竹木
D.孝子无疾                            某所,母立于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两个孝子身份低微但品行高尚,作者为了宣传他们的事迹给他们写了传。
B.后母为了自己和孩子吃饱,在饭将熟时,怪罪归钺,让他父亲发怒,将归钺赶出家门。
C.归钺虽然年少时受后母虐待,但当后母生活困窘时,却关心、赡养她。
D.归绣因贩盐、卖麻发财暴富,在他的弟弟归纬多次犯事后,大力营救。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
5.归有光的散文被人们誉为“寓丰厚于单纯,于平淡中见浓郁”,请你从选材、语言两个角度结合文段(二)分析这一特点。
2022-06-26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