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9 题号:196520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涉河关指博关虽欲侍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秦。”献鱼盐之地三百里于秦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文本二:

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共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革车三十,纳之梁。

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孤,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有删改)

【注】①在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决定迁都,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东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以后,魏国也被称为梁国。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水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悉A赵B兵C涉D河E关F指G博H关I虽J欲K侍L秦M不N可O得P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也作连衡。它是苏秦提出的外交策略,张仪常用来游说各国,也用来泛指结盟。
B.社稷,代指国家或朝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C.“乃具革车”的“具”是“置办,准备”的意思,与《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意思不同。
D.乘,古代称四马一车的兵车为一乘,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劝说齐宜王,认为天下的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但为大王谋划的人,都空谈一时的安定,并未从长远角度为齐国谋划出长治久安的政策。
B.张仪劝说齐王与秦国联盟,齐王认为齐国地理位置偏僻,东临大海,没有考虑社稷的长远计划,所幸现在有张仪这样的贵客前来指教。
C.武王的左右近臣厌恶张仪,因此张仪献计武王,愿意前往梁国,利用齐王对自己的仇恨,让齐梁两国交战,秦国趁此机会入侵三川之地。
D.张仪的舍人冯喜先到齐国,再找个借口出使楚国。在齐、楚之事处理完毕后,冯喜对齐王说,大王憎恨张仪,秦王却厚待抬举张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
(2)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
5.两则材料中,张仪、冯喜游说齐王都取得了成功。请简要分析他们是如何说服齐王的?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君子守国安民,足用保民,是谓至公耳。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

楚令尹虞丘子复于庄王曰:“臣为令尹十年矣,国不加,狱讼不息,久践高位,妨群贤路,尸禄素餐。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孙叔敖,其性无欲,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庄王曰:“子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虞丘子曰:“久禄位者,贪也;不进贤达能者,诬也;不让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臣愿固辞。”庄王从之,以孙叔敖为令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戮之。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雠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雠也。”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今弃法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着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廷理惧,遂刑其族人。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节选自《说苑·至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B.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C.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D.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公法则不阿亲戚”与“北邀当国者相见”(《苏武传》)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B.“国不加治”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C.“久固禄位者,贪也”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D.“顾吾射子也”与“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顾”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楚共王的胸怀眼界还不够大,还局限在楚国人的范围,不算“大公”,真正的大公无私没有国域界限。
B.虞丘子德才兼备足以胜任令尹之职,但为了楚国强大,他举荐孙叔敖代替自己,并为孙叔敖的公而忘私倍感高兴。
C.咎犯心胸宽广,一心为公,在国家需要人才时,举贤不避仇,放下私人恩怨举荐了虞子羔,两人也因此冰释前嫌。
D.令尹子文公私分明,大义灭亲。廷理执法不公,他愤而斥责,要求廷理秉公执法处罚自己的族人,受到百姓赞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
②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
2022-11-22更新 | 14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喜使相国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 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寡人虽不省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乎?犹且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B.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C.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D.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赵孝成王寿”的“寿”,即敬酒祝人长寿,与“(项)庄则人为寿”的“寿”含义基本相同。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燕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封疆,指分封的疆界,作为界域的标记,是当时被分封的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边境。
D.所以,此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受到挫败,燕人便想趁机入侵。昌国君乐间表示反对,他认为纵然兵力强盛,但如此趁火打劫实属不义之举,终难取胜。
B.燕王出兵攻打赵国之前,前往赵国的栗腹进行了错误的判断,栗腹认为赵国缺少壮丁,将对燕国十分有利。燕王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
C.乐间的反对引发了燕王之怒,然而燕王身边的人仍然认为可以攻打赵国,不料赵国人骁勇善战,仅出兵十三万,仍能以少胜多,大败燕国人
D.燕王对兵败一事主动承担责任,他承认了自己错在当时没有听从乐间的劝告,但也借柳下惠三黜而不去之事,对乐间离燕入赵表达了不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2)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
5.燕王写信给乐间的目的是什么?乐间为什么最终留在了赵国?
2023-05-31更新 | 3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乙说于安陵君曰:君无咫尺之功,骨肉之亲,处尊位,受厚禄,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何以也?曰:王过举而已。不然,无以至此。江乙曰: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今君擅楚国之势,而无以深自结于王,窃为君危之。安陵君曰:然则奈何?”“愿君必请从死,以身为殉。如是必长得重于楚国。曰:谨受令。三年而弗言。江乙复见曰:臣所为君道,至今未效。君不用臣之计,臣请不敢复见矣。安陵君曰:不敢忘先生之言,未得也。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嗥之声若雷霆有狂兕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一发而殪王抽旃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下而进曰:臣入则编席,出则陪乘。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又何如得此乐而乐之。王大说,乃封为安陵君。君子闻之曰:江乙可谓善谋,安陵君可谓知时矣。

江乙为魏使于楚,谓楚王曰:臣入境,闻楚之俗,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有之乎?王曰:诚有之。江乙曰:然则白公之乱,得无遂乎?诚如是,臣等之罪免矣。楚王曰:何也?江乙曰:州侯相楚,贵甚矣而主断,左右俱曰‘无有’,如出一口矣。

郢人有狱三年不决者,故令请其宅以卜其罪。客因为之谓昭奚恤曰:郢人某氏之宅,臣愿之。昭奚恤曰:郢人某氏,不当服罪,故其宅不得。客辞而去。昭奚恤已而悔之,因谓客曰:奚恤得事公,公何为以故与奚恤?客曰:非用故也。曰:请而不得,有悦色,非故如何也?

(节选自刘向《战国策·楚策一》)


【注】①白公之乱:白公,楚国太子建的儿子,名叫胜,郑国杀了建,胜请求讨伐郑国,大臣子西不听从,胜一怒之下杀了子西,劫持了楚惠王。②州侯:楚国得宠的大臣,州是他的封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嗥之声若雷霆/有狂兕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一发而殪/
B.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嗥之声若雷霆/有狂兕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一发而殪/
C.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嗥之声若雷霆/有狂兕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一发而殪/
D.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嗥之声若雷霆/有狂兕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一发而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忘先生之言,未得间也”与“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B.万岁千秋,古时帝王(国君)死亡之讳称;犹言千秋万代,形容岁月长久,亦作“千秋万岁”。
C.坛,文中指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筑的高台,今可指从事相同职业的成员活动的总体,
D.“不言人之恶,诚有之乎”与“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楚王“过举”要陵君、听了安陵君几句愿意追随自己而死的表白便设坛封赏等行为可见楚王用人与赏罚有一定的随意性。
B.安陵君在江乙策划下抓住时机,献媚于楚王并获得封赏,固然“知时”,然江乙,安陵君的所作所为均非出于忠君爱国的目的。
C.江乙代魏国出使楚国,针对楚王认同的楚国“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的风气,举州侯独断专行手下皆称其善之例予以驳斥。
D.昭奚恤明察秋毫,他从受涉案人委托向自己探听其是否有罪的人的神情觉察出来者的意图,但并没有及时揭穿,只是内心懊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何以也?
(2)郢人有狱三年不决者,故令请其宅以卜其罪。
2023-02-26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