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0 题号:1968266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注】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毋援。待秦拔之,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东周。

(取材于《战国策·东周策一》)

材料二

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取材于《战国策·楚策三》)

材料三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不可下,因以宜阳之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二》)

[注]公仲:韩国相国,又称韩侈、韩公仲。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恐公之乘其       弊:疲惫
B.而东周       德:恩惠
C.知猎者张       罔:同“网”
D.以宜阳之为墓       郭:城墙
2.下列句中“而”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攻宜阳有功       而:如果
B.三鼓之卒不上       而:却
C.公仲以韩穷我于外       而:并且
D.不可下       而:然而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粟支数年             粮食足以支用好几年
B.遽效煮枣             赶紧献出煮枣城
C.殆能自免也             很难靠自己避免(宜阳的沦陷)
D.我以宜阳饵王       是我用(攻下)宜阳来引得秦王高兴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兵精粮足,且有援军在外,秦军必定无功而返。
B.楚王意欲先为韩据守宜阳以施恩于韩,陈却劝说楚王放弃援助。
C.赵累劝说楚国将军景翠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以便从两国获利。
D.秦军主帅甘茂面对困境,拿出私财增加军队的赏赐,来鼓舞士气。
5.请根据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秦国最终攻下宜阳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是以先王务德音以享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对于下,群臣倍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欲兴师伐楚,子胥谏白:“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之,昭公济汉水,沉璧曰:“诸侯有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师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吴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意为这样。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恶其声而然也”中的“然”含义不同。
B.亡,意为逃跑。与《兼爱》中“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中的“亡”含义不同。
C.归,意为归还、还给。与《论语十二章》一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的“归”含义不同。
D.伐,意为讨伐。与《老子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中的“伐”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侯劝晋君暂时迎合楚王,若楚王仁德,诸侯自然会去侍奉他,否则,晋国再去灭掉楚国来争霸。
B.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的观点。
C.伍子胥出逃到吴国,吴王阖闾想出兵帮他报仇,但子胥劝阻吴王,不能为了给子胥报仇而损害君王道义。
D.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
(2)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5.请结合文本分析晋君认为晋国争霸的三个有利条件。
2023-09-01更新 | 10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2)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3)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2023-09-07更新 | 10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者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之本与?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B.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C.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D.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曰”中“左右”指“近臣、身边的侍者”,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映带左右”含义不同。
B.“由是观之”中“是”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是”含义相同。
C.闾里,即里巷,古代也常以一定数量人家为一闾,文中指地位较低的平民百姓。
D.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所用牲畜,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文中指上等食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斶不畏齐王权势,齐王让他上前时,他也让齐王上前,因为他认为自己上前是趋炎附势,而齐王上前是礼贤下士。
B.颜斶没有接受齐王丰厚爵禄,不爱慕荣利,他认为自己已尽到尽忠直言的责任,不想失去身体和精神的独立完整。
C.颜斶极具辩才,他以柳下季垄和齐王头做对比,引用老子观点,并举诸侯、君主自我称谓的例子,来说明士贵君轻的道理。
D.颜斶认为璞玉一旦做成美玉就失去了宝贵的价值,生于荒野僻静之地就应回归原处,以保持本真的自己,主张“归真”。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
②是其贱之本与?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
5.文章写士人颜斶与齐宣王的对话,主要争论了什么问题?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什么特点?
2023-02-11更新 | 1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