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 题号:1975600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扶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B.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C.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D.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按照古代“匠人营国”制度,除皇城以外,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部分。“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王城左右或前后。“闾里”则是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
B.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亦称巧士冠,近似进贤冠和高山冠,用五彩縠为之。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
C.谪居,谓古代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左除、左降、左转、左迁、黜、贬、夺、窜等都是表示贬官的词语。
D.公侯,公爵与侯爵或者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自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公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一等。侯爵仅次于公爵,只授予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于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地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来表现其丰富的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不遇”。但他刚因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山子传》形象地折射出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态。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知识点】 苏轼(1037-1101)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之速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B.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C.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D.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鸣狗盗之徒”与“牛何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之”用法不同。
B.使各安其处”与”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中的“安”意义不同。
C.“而秦之所以速亡者”与“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中的“速”意义相同。
D.始皇即秦王嬴政,他是第一位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被誉为“千古一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养士之风写起,写到养士之滥,再到否定所养之士,最后提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在对养士的否定。
B.文章先从反面阐述养士与六国之所以久存的关系,再以秦朝迅速灭亡为例,正面说明国家安定与养士的关系。
C.苏洵和苏轼以《六国论》为题,但写作角度不同,前者从“赂秦”角度分析,后者从“养士”角度分析。
D.选文通过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养士”的重要作用,体现了苏轼史论的风格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2)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5.作者认为,秦始皇应该怎样做才能够避免秦朝迅速灭亡?请简要概括。
2023-07-09更新 | 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缭,盘绕B.举匏樽以相属:连接
C.酾酒江,横槊赋诗 临:面对D.而莫消长也 卒:到底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月出东山之上赤壁之下
B.惟江上清风 哀吾生须臾
C.扣舷歌之 顺流东也
D.相与枕藉舟中 飘飘如遗世独立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B.歌窈窕之章C.白露横江D.杯盘狼籍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壬戌:古代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按一定规则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B.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古人将满天星宿划为四大星野,春秋时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
C.孟德:是曹操的名,古人一般既有名又有字,“名”是出生时取的,供长辈或自己来称呼的,“字”是供朋友称呼的。
D.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是春秋战国时期,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而行,毫无阻碍简直就是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B.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生动、真切感人。
C.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忧愁凄怆,于是整理好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这里借主人之问,自然引出悲之所在。
D.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摆脱了赋在句式、声律等方面的束缚,相对自由。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018-05-12更新 | 3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文本一: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銛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劳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令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

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然贽数直谏,忤上意,卢杞虽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从,心颇不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有删改)

文本二: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已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诱B人C之D方E惟F名G与H利I名J近K虚L而M于N教O为P重Q利R近S实T而U于V德W为X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访于陆贽”与“径造庐访成”(《促织》)两句中的“访”字含义相同。
B.内相,唐德宗开始,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明朝时内相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尊称。
C.“上虽貌从”与“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貌”字活用情况相同。
D.“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出自“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他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初唐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进献瓜果的人,认为只能赐给他们钱帛,但是德宗觉得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情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B.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所以陆贽敢于直言谏诤,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
C.苏轼赞赏陆贽对上可以纠正皇帝的错误,对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陆贽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合理建议,像苦口良药般可以医治重病。
D.唐德宗没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贞观之治的盛况难以再现。苏轼进札子的目的是建议宋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
(2)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
5.文本一第一段中陆贽的奏议属于文本二中提到的哪个方面的奏议?在这个方面陆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023-07-31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