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197847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兵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弃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名。’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意君曰,余且愿心以成而过,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B.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C.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D.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文中指死去父亲的孩子,与“吾少孤”(《祭十二郎文》)中的“孤”意思相同。
B.愚,表示自称的谦辞,和“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中的“愚”意思不相同。
C.卒,文中是最终的意思,和“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意思不相同。
D.要,文中是求取的意思,和“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的“要”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栗腹受燕王喜之命带着百金为赵孝成王敬酒献礼,祝其长寿。宴饮三天后,他返回燕国,向燕王汇报说,燕国可以趁此机会进攻赵国。
B.面对是否可以进攻赵国的问题,乐间和其他诸位大臣的意见不同。虽然乐间态度坚决,连说三次不可以攻打赵国,但最终燕王未予采纳。
C.燕王喜写信给乐间,诚心向他承认错误,一方面承认自己无才,一方面想用先王的名义让乐间回到燕国继续辅佐他,但是乐间没有听从。
D.燕国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乐乘分别领军迎战,结果燕军大败;乐间因为对燕王喜不听劝告心怀不满,所以弃燕投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2)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齐、燕、代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带以其剑。姚贾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听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仇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敝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霸。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秦王曰:“然。”乃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节选自刘向《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
B.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思尺之功者/不赏/
C.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
D.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代指国家或朝廷。
C.“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辞”字含义相同。
D.西戎,是上古时期在西北地区的一个以犬为图腾的非华夏部落,古代以戎泛称我国西部各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国联合共谋秦国,秦国君臣一筹莫展;姚贾保证“绝其谋,安其兵”自请出使四国之时,秦王高兴地赐他以土地、授予其职上卿。
B.秦王指责姚贾“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何面日复见寡人”,姚贾申明自己“忠王而王不知”并告诉秦王“听谗,则无忠臣”。
C.面对秦王质疑自己的出身与品节,姚贾不卑不亢,以“有垢丑大诽”的姜太公、管仲等四人为例,说明明主用人,应当重在其能。
D.姚贾瓦解了四国之间的联盟,促进了秦始皇统一大业,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秦王重赏姚贾自有其理由,但诛杀韩非却令人叹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
(2)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
5.韩非是如何向秦王诋毁姚贾出使四国行为的?请从出使效果和目的两个角度加以概括。
2023-09-11更新 | 8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子有疾,曾元抱首,曾华抱足,曾子曰:吾无颜氏之才,何以告汝?虽无能,君子务益。夫华多实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夫飞鸟以山为卑,而层巢其巅;鱼鳖以渊为浅,而穿穴其中;然所以得者饵也。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田子方侍魏文侯坐,太子击而入见,宾客群臣皆起,田子方独不起,文侯有不说之色,太子亦然,田子方称曰:为子起欤?无如礼何!不为子起欤?无如罪何!请为子诵楚恭王之为太子也将出之云梦遇大夫工尹工尹遂趋避家人之门中太子下车从之家人之门中曰子大夫何为其若是 吾闻之,敬其父而兼其子者,不祥莫大焉,子大夫何为其若是?’工尹曰:‘向吾望见子之面,今而后记子之心,如此,汝将何之?’文候曰:善。太子击前诵恭王之言,诵三遍而请习之。

楚恭王与晋人战于鄢陵,战酣,恭王伤而休。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奉酒而进之,子反曰: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子反又曰:退,酒也。谷阳又曰:非酒也。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不能绝于口,遂醉而卧。恭王欲复战,使人召司马子反。辞以心疾,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而闻酒臭。恭王大怒,曰:今日之战,不谷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不谷无与复战也。于是罢师而去,斩司马子反为戮。故竖阳谷之进酒也,非欲祸子反也,诚爱而欲快之也,而适足以杀之。此所谓欲爱之而反害之者也。

(《说苑·敬慎》)

【注释】鄢陵: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请为子诵楚恭王之为/太子也将出之云梦/遇大夫工尹/工尹遂趋避家人之门中/太子下车从之家人之门中曰/子大夫何为其若是/
B.请为子诵楚恭王之为太子也/将出之云梦/遇大夫工尹/工尹遂趋避家人之门中/太子下车从之家人之门中曰/子大夫何为其若是/
C.请为子诵楚恭王之为太子也/将出之云梦/遇大夫工尹/工尹遂趋避家人/之门中/太子下车从之家人之门中曰/子大夫何为其若是/
D.请为子诵楚恭王之为/太子也将出之云梦/遇大夫工尹/工尹遂趋避家人/之门中/太子下车从之家人之门中曰/子大夫何为其若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告汝?”与“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驼传》)两句中的“何以”含义相同。
B.“官怠于宦成”与“同是宦游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中的“宦”字含义相同。
C.“太子击趋而入见”与“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滕王阁序》)两句中的“趋”字含义不同。
D.“审如此,汝将何之?”与“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审”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因为自己没有颜氏之才而感到羞愧,于是借助飞鸟山巅垒巢、鱼鳖挖穴而居仍被捕的例子,告诫儿子要抵御外界的诱惑。
B.曾子认为,官员在登上显位时懈怠,病情在稍好时加重,祸害在懈惰时发生,孝顺在有妻儿时减退。告诫儿子始终要保持谨慎。
C.田子方在太子入殿拜见魏文候时没有像其他宾客群臣一样起身,引起魏文侯和公子不快,但田子方认为为了太子而起身不合礼仪。
D.子反的侍从阳谷只顾让子反享受眼前之乐,明知战况紧急,还让主人喝酒。他的动机是爱主人,但实际结果让主人丢了性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
(2)敬其父而兼其子者,不祥莫大焉,子大夫何为其若是?
2023-05-18更新 | 8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餍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徼亭障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攘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甲胄以会战,秦人捐甲以趋敌,左契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注]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有删改)


[注]孟贲、乌获,战国时秦人,著名武士,力大无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王西面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
B.今王西面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
C.今王西面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
D.今王西面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谷,指五种谷物,古书中有不同说法,通常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
B.“料大王之卒”与“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两句中的“料”字含义相同。
C.“被甲冒胄以会战”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被”字含义相同。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为秦王推行连横政策,前去说服韩王,首先指出韩国地理条件不好,多为山地,出产的粮食单调,一旦遇到灾荒,百姓将食不果腹。
B.张仪说估计韩国兵力总共不足三十万,这还包括杂役苦力,若除去守卫边境之人,现有士兵不足二十万,根本无法抗衡秦国的百万强军。
C.张仪说诸侯根本不考虑自己兵弱粮少的现状,却听信合纵者的甜言蜜语;合纵家们根本不顾及韩国长远利益,一味蛊惑欺骗,贻误君主。
D.张仪表示如果秦军出击,韩国的国土将被分割,韩国违背秦去顺从楚,是自取灭亡;秦只想削弱楚,而韩国与楚国相比,在实力和地势上占优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2)秦人捐甲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5.张仪游说韩王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选取一处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2022-12-16更新 | 1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