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4 题号:197995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毅下之事,韩为中军,以与诸侯攻秦。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荥阳,一军临太行。

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再拜献之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赵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箭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B.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C.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D.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军队分上、中、下三军,由主帅所居中军发号施令,故文中用“中军”指统帅主力。
B.“且以与秦”的“与”为给予之意,与《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义相同。
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D.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春秋战国时常用作君主、诸侯王的自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采纳了公子他的建议,出兵两路分别逼近韩国的荥阳和太行,想要通过让韩国恐惧而达到割取其更多土地的目的。
B.赵王得到冯亭的消息后大喜过望,虽然认为是无缘无故获得的利益,但禁受不住不用武力就能得到十七座城的诱惑,最终决定去接收上党。
C.赵豹认为韩国把上党献给赵国的原因,是想把祸患转嫁给赵国,秦国已经自认为可以坐得上党,赵国再想从秦国手中得到利益是不可能的。
D.冯亭辞谢了赵国的封赏回到韩国,对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已发兵占领上党,韩国又转告秦国,成功挑起了秦、赵间的战争。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5.秦王认为韩国是心腹之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错论伐蜀

《战国策·秦策》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望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注】①三川,指伊水、洛水、黄河等三水流经的地区,是周朝时的京畿之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B.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C.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D.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屯留之道”中的“当”与《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的“当”意思不同。
B.“诛周主之罪”的“诛”与成语“口诛笔伐”的“诛”都是“声讨,批判”的意思。
C.“顾争于戎狄”中的“顾”与《项脊轩志》中“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顾”意思不同。
D.“而使陈庄相蜀”中的“相”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及时相遣归”中的“相”意思不同。
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张仪主张“伐韩”,他的主张可谓急功近利;司马错主张“伐蜀”,他的主张富有战略眼光。
B.张仪认为“三川、周室”是天下诸侯争夺名利的“市朝”,如果攻蜀,就远离了京畿之地。
C.秦惠王听取司马错的意见,攻打蜀国并取得胜利。蜀国归属秦国后秦国更加强大,傲视天下诸侯。
D.张仪和司马错尽管主张不同,但他们都是为了使秦富国强兵,既为秦谋得利益,又为秦获得名声。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
(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2023-05-30更新 | 4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注:①九牧:九州的长官。②不若:不祥的事物。③天休:上天给的福分。④郏鄏:jiá 周朝东都,故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材料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1.下面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断句错误,请将相应的字母涂到答题卡上。
夫秦之为无道A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B周之君臣C内自画计D与秦不若E归之大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相传为大禹所铸,上有日月山川神灵之像,为传国宝器。古代列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B.危国,意思是面临危险的国家,在此指东周王朝。与李白《蜀道难》中的“危乎高哉”的“危”的意思不同。
C.弊邑,弊,通“敝”,意思是偏僻的小城镇。文中是对国土、领地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指颜率谦称周朝。
D.与,意思是给予。与《鸿门宴》中的“则与斗卮酒”的“与”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楚王的无理质询,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王孙满的睿智忠诚。
B.颜率劝说齐王,出兵救周,既可得美名,又可得九鼎。于是齐王命陈臣思率军救周,秦国退兵。
C.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梁楚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
D.颜率回顾史实,当初武王伐殷获九鼎,运输耗费巨大,为此替齐王担忧,欲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2)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5.面对秦、齐求鼎危局,颜率如何游说齐王,最终保全九鼎的?请简要概括。
2023-09-12更新 | 13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偻行见荆轲,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于秦,即到秦国当人质。古代诸侯国之间为了表示履行盟约,确保协议的可信度,常常将太子去对方国家作人质。
B.太傅,中国古代官职,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始于西周,直接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
C.“跪”,在古代礼仪中,指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拱”是一种相见礼,两手胸前相合表敬意。
D.《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是他们实战演习手册。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丹心系国事,令士忠诚。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田光,田光觉得年老而无能,就推荐荆轲。
B.鞫武熟知局势,献计谋策。鞫武认为燕国在西边与韩、赵、魏结盟,在南边与齐、楚联合,在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然后可设法对付秦。
C.太子丹礼贤下士,情系部属。为了国事,他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并和田光商量国事。听到田光死了,双腿跪行流涕。
D.田光有勇有谋,一片忠心。田光认为自己年纪大了,不但举荐荆轲,还劝说荆轲一定尽心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5.太子丹和田光商议国家大事,田光推辞的理由是什么?
2020-04-29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