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洵(1009-106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7 题号:198069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益州画像记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聚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思,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B.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C.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D.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是兴起、发作的意思,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舍瑟而作”的“作”字含义不相同。
B.“徐”是慢慢、缓慢的意思,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徐”字含义不相同。
C.“绳”是管束、约束的意思,与《劝学》“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的“绳”字含义不相同。
D.“再”是两次的意思,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的“再”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1段讲述了张益州到蜀地的原因。敌人进犯的谣言从蜀地传入京城,皇帝希望找到一个能处理好文治武功的臣子,众人推荐了张益州。
B.张益州到蜀地任职期间,不仅没有发生敌人进犯的事情,而且蜀地百姓深深地爱戴他,人们自发给他画像,张益州阻拦不住。
C.苏洵用比喻的方式指出,当时国家风雨飘摇、动荡不安,只有张益州才能稳定局势,替皇帝管理好百姓,他是用仁爱之心治理蜀地。
D.蜀地百姓认为史官为张益州写传记,可以让天下人把他记在心里。但是要记录他的音容笑貌,让人们更久远地纪念他,就需要为他画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
(2)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5.张益州到任后是如何治理蜀地百姓的?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种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竿所及。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之才。不知武用兵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吴王因庐之入郢也,武为将军。及泰、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

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久暴师则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杀敌者,怒也。武纵子骨、伯韬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我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也。然始吴能以入郢,及因胥、船、唐、蔡之怒,及乘楚瓦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节选自苏洵《嘉祜集·权书·孙武第七》,有删改)

材料二: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寐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兵法·谋攻》,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而武使秦A得听包胥之B言C出兵救D楚E 无忌吴之F心G斯H不威之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中“穷”是“穷尽”的意思,与成语“穷追猛打”的“穷”意思不同。
B.“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上乃欲变此”《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乃”意思不同。
C.间,缝隙,文中代指机会,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中的“间”意思相同。
D.三军,春秋时大国对军队的合称。按周制,大的诸侯可以有三军常称为上军、中军、下军。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认为《孙武十三篇》中论述的奇特、权变、秘密、机智等用兵技巧,神出鬼没,自古以来的兵法著作大都比不上它。
B.在吴国外祸内患接踵而至时,苏洵认为孙武作为吴国的将帅却没有办法平息这些祸乱,这与他在书中所论相差甚远。
C.苏洵认为依照《九地》所论,孙武纵容子胥、伯豁鞭打楚平王的尸体来发泄个人私愤的做法会激怒楚国,招致祸患。
D.《孙子兵法》中强调将帅是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助手,如果将帅辅佐君主周全,国家一定会强盛,反之则一定会衰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2024-03-03更新 | 3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非不利                    军队
B.有远略                    起初
C.牧以谗诛             等到
D.则胜负之             运数
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                    其势弱
B.斯用兵效也                    子孙视不甚惜
C.泊牧谗诛                    有尺寸之地
D.是故燕虽小后亡                    惜其用武不终也
3.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讽刺的是北宋,是为反对朝廷以赂求和的妥协政策而写。
B.文章开头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备,弊在略秦”, 先否定后肯定,从正反两方面作判断,加强语言力量。
C.作者在文中把不赂者分为种类:一种是与秦国交好的,不助五国的,如齐国;一种是虽然开始反抗秦国侵略,后来却听信谗言错杀将领,用武而不终的,如燕赵两国。
D.文章最后由论古过渡到讽今,点出写作此文的现实意义。“悲夫”一句,叹六国不知道珍惜形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以趋于亡”。议论抒情相结合,寄托感慨,很有震撼力。
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019-01-11更新 | 3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 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率领
B.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保全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决定
D.以地事秦,犹抱救火                           薪:木柴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C.以赂秦之地封天下谋臣
D.下而从六国破亡故事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引出分论点,简明扼要。
B.第②段采用对比论证法,分别从数量、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力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的观点。
C.第③段从不赂者的角度,层层推进,指出齐、燕、赵三国不贿赂秦国也最终灭亡的原因是刺杀秦王不成功。
D.第④⑤段提出忠告,借古讽今,告诫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以地事秦、换取一时苟安而最终灭亡的覆辙。
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022-12-13更新 | 3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