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1982007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藉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矢非不锐,剑非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卫国城刚平,卫八门塞而二门堕矣,此亡国形也。卫君跣行,告诉于魏。魏王身被甲执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鹜,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于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沟,坠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沟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也,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则远矣。

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挫强。如此,则兵不费,权不轻,地可广,欲可成也。昔者,齐之与韩、魏伐秦、楚也,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于韩、魏也,然而天下独归咎于齐者,何也?以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遍用兵矣,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越专用其兵。此十国者,皆以相敌为意,而独举心于齐者,何也?约而好主怨,伐而好挫强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历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B.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历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C.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历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D.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历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闵王,“闵”是其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给予谥号来褒贬善恶。
B.北面,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也可以指弟子行敬师之礼。文中是指前者。
C.邯郸,赵国都城。一直到汉代,都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与洛阳、临淄、成都、宛齐享全国五大都会的盛名。
D.伯,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封赐的爵位,按等级高低排列,分别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文中引申为建立霸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干将、莫邪这样的宝剑也要借助外力,坚硬的箭矢也要有弓弩加持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借力借势的重要性。
B.卫国国君在兵临城下、大厦将倾之际,光着脚逃到魏国求援,魏武侯亲自披甲上阵,替卫国争取了宝贵时间。
C.苏秦认为,卫国、赵国懂得利用时机、依时借势,从而在斗争中胜出,现在的执政者却不是这样,以致犯下种种错误,离目标更远了。
D.天下各国勾心斗角,利益纷争不断,但是齐国却成了众矢之的,这是因为它喜欢在缔约时站在领袖位置,喜欢攻打比自己弱小的敌人。
4.下列选项中,两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从事必藉                  善假物也
B.矢非不锐,剑非不利也        吾尝终日思矣
C.此亡国形也                         欲人无惑也难矣
D.以为韩、魏主怨也               皆出于此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于魏而有河东之地。
(2)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题目。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奉樊於期头             函:盒子。
B.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自引而起,                 绝:断绝,挣断。
D.剑,故不可立拔             坚:坚固、锋利。
2.选出与“秦王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       
A.秦武阳色变B.群臣
C.图穷而匕首D.起不意
3.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及召下B.秣马厉
C.不得持尺D.斩木为,揭竿为旗
2018-09-03更新 | 7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攻齐,齐破。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立,田单相之,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以为己善。王曰:奈何?曰:嘉单之善,下今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令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田单将攻,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立则杖锸,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虞,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B.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C.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D.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在文中是“趁机”之意,与《鸿门宴》中“不如因而善遇之”的“因”意思相同。
B.狄是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谓有北狄、西戎、南蛮、东夷之说。
C.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在文中是国家政权的代称。
D.志,在文中是“标志”之意,与《屈原列传》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救助老人的行为引起襄王的猜疑,襄王呼唤贯珠者而询问,想寻求贯珠者的帮助。
B.从街头里巷百姓的话语,可以看出贯珠者以他独特的智慧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君臣危机。
C.鲁仲子认为田单能破燕而不能下狄的原因,是田单的斗志和军队的士气已经今非昔比。
D.听了鲁仲子的分析,田单第二天就巡视城墙,立于险境,亲自击鼓,是为了激励士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2)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5.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贯珠者的计谋。
2022-09-30更新 | 20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北有胡、貉、代、马之,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赢滕履属,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蟥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抗。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B.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C.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D.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有巴、蜀、汉中之利”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两句中的“利”字含义相同。
B.“车骑之用”与“用之不竭”(《赤壁赋》)两句中的“用”字含义不同。
C.“负书担橐”与“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两句中的“负”字含义不同。
D.“简练以为揣摩”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两句中的“简”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不仅面见,而且连续十次上书秦王,最终失意而归,潜心研读,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好学的精神值得赞扬。
B.苏秦赴秦游说秦王连横而受挫,主要原因是秦王认为此时秦国还没有作好相应准备,实现连横之策的条件还不具备。
C.苏秦埋头苦读精研《太公阴符》一整年,得其精要,增强了他的信心,最后成功说服了赵王采用连横之术来压制强秦。
D.苏秦游说秦王高谈阔论,显辩士口若悬河之才,却失意而归;游说赵王时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最后得享尊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2)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抗。
2022-11-20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