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3 题号:1988108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安君伐韩,野王,上党路绝。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郑道已绝,秦兵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乃遣使者告于赵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秦,其吏民皆安于赵不乐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献之太王赵王以告平阳君豹,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乐吾德,何谓无故?对曰: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固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得谓之非无故哉?不如勿受。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请暂受之。王乃使平原君往暂受之,以万户都三封其太守为华阳君,以千户都三封其县令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忍卖主地而食之也!

五十五年,秦左庶长王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止一裨将、四尉。赵王与楼昌、虞卿谋,楼昌请发重使为媾。虞卿曰: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军矣,虽往请媾,秦将不听。不如发使以重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从,媾乃可成也。王不听,使郑朱媾于秦,秦受之。王谓虞卿曰:郑朱矣。对曰:王必不得媾而军破矣。何则?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夫郑朱,贵人也,秦王、应侯必显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果显郑朱而不与赵媾。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秦国伐韩》,有删改)


【注】①武安君:指秦国名将白起,因白起数立战功,秦封其为武安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吏民A皆安B于赵C不乐D为秦E有城市邑F十七G愿再拜献H之大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攻克,与“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拔”字含义不同。
B.日,指“每日”,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中“日”字含义相同。
C.裨将,在古代是副将之义,古代军队中主帅麾下的副将称裨将,即辅佐主帅的偏将。
D.“秦内郑朱矣”与“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两句中“内”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将白起率军攻打韩国的上党郡,切断上党郡与外界的交通要道,韩国因此无法得到救援。
B.对于是否接受上党郡之事,赵豹与赵胜的态度不一致,赵王决定亲自去接受韩国上党郡。
C.赵王封原上党郡守冯亭为华阳君,赐给他封地,但冯亭不忍心出卖君主的土地还去寻求封赏。
D.秦国攻打赵国,楼昌建议派使节与秦国讲和,虞卿反对的原因之一是“和与不和,控制权在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
(2)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5.虞卿是如何看待“秦国接待郑朱”一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守珪,陕州河北人也。守珪仪形瑰壮,善骑射,性慷慨,有节义。时卢齐卿为幽州刺史,深礼遇之,常共榻而坐,谓曰:“足下数年外必节度幽、凉,为国之良将,方以子孙相托,岂得以僚属常礼相期耶?”先是,契丹及奚连年为边患,契丹衙官可突干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赵含章、薛楚玉等前后为幽州长史,竟不能拒。及守珪到官,频出击之,每战皆捷。契丹首领屈剌与可突干恐惧,遣使诈降。守珪察知其伪,遣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悔至屈剌帐,贼徒初无降意,乃移其营帐渐向西北,密遣使引突厥,将杀悔以叛。会契丹别帅李过折与可突干争权不叶,悔潜诱之,斩屈剌、可突干,尽诛其党,率余众以降。守珪因出师次于紫蒙川,大阅军实,宴赏将士,传屈刺、可突干等首于东都,枭于天津桥之南。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三》)

材料二

(开元二十二年甲戌,冬,十二月)乙巳,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剌及可突干,传首。时可突干连年为边患,赵含章、薛楚玉皆不能讨。守硅到官,屡击破之。可突干迫困,遣使诈降,守珪使管记王悔就抚之。悔至其牙帐,察契丹上下无降意,但稍徙营帐近西北,密遣人引突厥,谋杀悔以叛;悔知之。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典兵马,争权不叶,悔说过折使图之。过折夜勒兵斩屈剌及可突干,尽诛其党,帅余众来降。守珪出师紫蒙川,大阅以镇抚之。

(开元二十三年乙亥,春,正月)上美张守硅之功,欲以为相。张九龄谏曰:“宰相者,代天理物,非赏功之官也。”上曰:“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职,可乎?”对曰:“不可。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且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厥将以何官赏之?”上乃止。二月,守珪诣东都献捷,拜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赐二子官,赏赉甚厚。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且A守B珪C才D破E契F丹G陛H下I即J以K为L宰M相N若O尽P灭Q奚R厥S将T以U何V官W赏X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古代下称上或称同辈的敬词。《孔雀东南飞》中“足下蹑丝履”的“足下”与此不同。
B.东都,历代王朝在京师以东的都城,具体城市不一。隋唐时期指洛阳,当时京都在长安。
C.初,原本,本来,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的“初”含义相同。
D.勒兵,指挥军队。此处“勒”的意思是由成语“悬崖勒马”中“勒”的意义引申来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契丹王屈剌、可突干被李过折斩除后,张守珪举行大规模阅兵活动,以镇契丹和突厥;将屈剌、可突干的头颅传送到东都。
B.皇帝赞赏张守珪的战绩,并要拜他为宰相,遭到大臣张九龄的极力反对;后来皇帝对他加官并赏赐,赐其子以官职。
C.材料一记载历史力求客观公允。如用“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这样不乏褒扬的语言评论犯边的契丹将领可突干。
D.材料二的对话描写能折射出人物的性格,可圈可点。如张九龄劝阻皇帝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张九龄敢于直谏的性格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珪察知其伪,遣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
(2)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典兵马,争权不叶,悔说过折使图之。
5.司马迁认为“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请据此分析两则材料的异同。
2023-05-28更新 | 38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人不意魏兵卒至,不为城守调度;闻邓艾已入平土,百姓扰扰,皆迸山泽,不可禁制。汉主使群臣会议,或以蜀之与吴,本为与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光禄大夫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若入吴国,亦当臣服。且治政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称臣,为小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或曰:“今艾已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受之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皆从周议。汉主犹欲入南,狐疑未决。周上疏曰:“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以兵威逼之穷乃率从今若至南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其叛必矣!”汉主乃遣侍中张绍等奉绶以降于艾。北地王刘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汉主不听。是日,谌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张绍等见邓艾于雒,艾大喜,报书褒纳。汉主遣太仆蒋显别敕姜维使降钟会,又遣尚书邮李虎送士民簿于艾,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艾至成都城北,汉主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持节解缚焚榇,延请相见;检御将士,无得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汉主禅行骠骑将军,汉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以兵威逼之/穷乃率从/今若至南/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其叛必矣
B.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以兵威逼之穷/乃率从/今若至南/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其叛必矣
C.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白丞相亮以兵威逼之穷/乃率从/今若至南/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其叛必矣
D.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以兵威逼之/穷乃率从/今若至南/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其叛必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都,指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
B.玺,文中指皇帝的玉印,是至高权力的象征,常以金或玉为之。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稷为土神,社为谷神。后用来泛称国家。
D.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继任者的称谓,古代皇位继承一般采取嫡长子继承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汉没有料到魏国的军队突然而至,未做好守城的准备,又加上听闻邓艾已进入平土,百姓便纷纷逃进山野避难。
B.面对蜀汉应敌意见不一的情况,谯周认为应向魏国投降,魏国也一定会接受蜀汉的投降,善待蜀国,有利于平定吴国。
C.刘谌坚决反对投降,他认为蜀汉君臣应当与敌人决一死战,否则无颜见先帝,进谏被拒后痛哭于先帝之庙,以身殉国。
D.汉主率众人在雒县向邓艾投降后,还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派蒋显去命令姜维向钟会投降,派李虎送蜀国士民簿给邓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等为称臣,为小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检御将士,无得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
2022-02-16更新 | 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酂文终侯萧何[注]病,上亲自临视,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 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秋,七月,辛未,何薨。何置田宝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属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癸巳,以曹参为相国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 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始,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讷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参辄饮以醇酒;间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见人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参子窋为中大夫。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使窋归,以其私问参。参怒,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帝让参曰:“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日:“陛下言之是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参为相国,出入三年,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壹。”五年,秋,八月,平阳懿侯曹参薨。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

[注]萧何的爵位是酂侯,文终是他的谥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置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B.何置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C.何置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D.何置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B.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称之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汉相国和汉丞相是同时并存的职务,而且汉相国地位低于汉丞相。
C.约束,有缠缚、束缚、按照约定(特定)条件限制、管束等意思。文中为“规定”之意,“一遵何约束”即一律遵照萧何当年的规定。.
D.垂拱,即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酂侯萧何病重之时,惠帝前往探视,对于让曹参继任相国一职,二人想法一致,足见曹参的政治才能。
B.曹参身份低微时和萧何交好,等到两人都做了朝中重臣后交恶,萧何却能在临终前举荐曹参,显示其胸襟大度宽广。
C.曹参担任相国后,一切制度遵照萧何旧例,重用不善言辞者而斥退言谈行文苛刻者,其政治行为使百姓生活安宁。
D.曹参将惠帝与高祖相比,将自己与萧何相比,是为了让惠帝明白自己忠于职守、遵而勿失不啻为一种恰当之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2)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2022-03-26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