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安君①伐韩,
五十五年,秦左庶长王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止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秦国伐韩》,有删改)
【注】①武安君:指秦国名将白起,因白起数立战功,秦封其为武安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吏民A皆安B于赵C不乐D为秦E有城市邑F十七G愿再拜献H之大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拔,攻克,与“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拔”字含义不同。 |
B.日,指“每日”,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中“日”字含义相同。 |
C.裨将,在古代是副将之义,古代军队中主帅麾下的副将称裨将,即辅佐主帅的偏将。 |
D.“秦内郑朱矣”与“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两句中“内”的含义不同。 |
A.秦将白起率军攻打韩国的上党郡,切断上党郡与外界的交通要道,韩国因此无法得到救援。 |
B.对于是否接受上党郡之事,赵豹与赵胜的态度不一致,赵王决定亲自去接受韩国上党郡。 |
C.赵王封原上党郡守冯亭为华阳君,赐给他封地,但冯亭不忍心出卖君主的土地还去寻求封赏。 |
D.秦国攻打赵国,楼昌建议派使节与秦国讲和,虞卿反对的原因之一是“和与不和,控制权在秦国”。 |
(1)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
(2)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5.虞卿是如何看待“秦国接待郑朱”一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相似题推荐
秦之始伐赵也,魏王问于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五)
[注]①孔子后人,名斌,字子顺。②呴呴,xǔ,怡然自乐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燕雀处屋子/母相哺/呴呴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 不知祸之将及己也/ |
B.燕雀处屋/子母相哺/呴呴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 不知祸之将及己也/ |
C.燕雀处屋子/母相哺呴呴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不知祸之将及己也/ |
D.燕雀处屋/子母相哺/呴呴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 不知祸之将及己也/ |
A.大夫,与卿、士都为先秦官阶名。完璧归赵后,蔺相如任上大夫,不如廉颇的上卿职位高。 |
B.夺,文中意为削除,与陟、黜、革、褫、废、替在古代汉语里都有罢免、撤职的意思。 |
C.伊、吕,即伊尹和吕望,分别是商汤和周武王的辅臣,皆有大功而并称,也泛指辅弼之臣。 |
D.三晋,战国时,晋分为三——韩赵魏。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文中指韩赵魏三国。 |
A.秦伐赵,大夫们都认为于魏有利,孔斌不同意,以燕雀为喻批评其麻木短视。 |
B.孔斌的做法触动了庸官厚禄者的利益,受到了这些人的诽谤,但他毫不在意。 |
C.孔斌感慨自己在魏国没有符合魏王的心意,建成特殊的业绩,因此引咎辞职。 |
D.孔斌以伊挚、吕望为例,意在说明六国灭亡是大势所趋,任何人也无力挽回。 |
(1)若王能信用吾道,吾道固为治世也,虽蔬食饮水,吾犹为之。
(2)行将何之?山东之国将并于秦;秦为不义,义所不入。
建武十五年,帝以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自占,又
建武二十七年,五月,丁丑,诏司徒、司空并去“大”名,改大司马为
上问赵熹以久长之计,熹请遣诸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 |
B.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 |
C.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 |
D.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 |
A.户口,住户人口的总称,计家为户,计人为口,汉朝实行全民户口登记的制度,以便对其进行管理。 |
B.太尉,中国古代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东汉时期,与司徒、司空,并称为“三公”。 |
C.就国,中国古代当一个人受到君主分封土地后,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从此在该处定居的行为。 |
D.万岁,有永远存在的意思,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词或对皇帝的专称,此处指臣下对皇帝死亡的讳称。 |
A.皇帝看了陈留官吏公文上的文字,责问官吏其中的意思,官吏不肯说,当时才十二岁的东海公刘阳道出了实情。 |
B.皇帝下诏把大司空、大司徒、骠骑大将军中的“大”字都去掉,于是,一些官员被免职,一些官员称谓发生变化。 |
C.北匈奴想要和汉朝和亲,皇太子分析形势后得出南单于将有二心、北虏降者也不会再来的结论,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
D.寿张侯樊宏是皇帝的舅舅,一生谦虚谨慎,带动整个宗族恪守法律,皇帝十分赏识他,并表示身殁后想要效仿樊宏的做法。 |
(1)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出自《逍遥游》)
(2)北匈奴遣使诣武威郡求和亲,帝召公卿庭议,不决。
上以南山、平夏
敏中军于宁州,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九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颢已婚/卢氏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颢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 |
B.时颢已婚卢氏/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颢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 |
C.时颢已婚/卢氏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颢/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 |
D.时颢已婚卢氏/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颢/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 |
A.党项,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唐朝时,党项经数次迁徙逐渐集中到甘肃、陕西一带。 |
B.知制造,唐代负责起草诏书的官职。南北朝时已设置类似官职,如知诏诰、典诏诰等。 |
C.壬子,文中指壬子年。我国古代常将天干地支搭配用以纪年,六十年为一个循环。 |
D.道,行政区域的名称。为加强统治,唐朝在全国设道,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制。 |
A.由于南山、平夏党项边患一直没有得到平息,当时唐王朝皇帝倾向于使用武力,任命白敏中为司空讨伐党项。 |
B.白敏中深得皇帝信任。选婿事件使白敏中和郑颢结下仇怨,郑颢多次构陷白敏中,皇帝却把郑颢构陷的奏疏悉数交给了白敏中。 |
C.三交谷战役之后,唐王朝对党项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政策。只要党项人洗心革面,弃除旧恶,就可以既往不咎。否则,诛讨不赦。 |
D.边境的不安定影响了百姓的生活、生产,因此唐王朝免除了相关地区人民的租税、徭役,让他们休养生息。 |
(1)臣在政府,无如臣何;今臣出外,颢必中伤,臣死无日矣!
(2)向由边将贪鄙,致其怨叛,自今当更择廉良抚之。
智伯先后请地于韩康子,魏桓子,皆得万家之邑。智伯又求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鑙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德者人之所 |
B.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 |
C.智伯 |
D.韩、魏 |
A.智伯 |
B.三家以国人围 |
C. |
D.吾 |
A.是非反而何 |
B.吾何走乎 |
C.何伤也 |
D.子何以知之 |
(1)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智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
B.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
C.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
D.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
A.伯,按周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甲乙两文中的“秦伯”和“智伯”的“伯”意义相同,都是爵位。 |
B.邑,会意字,上表疆域下表人口,泛指城镇。“万家之邑”属于规模较大的邑。 |
C.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依次设卿、大夫、士,大夫有封地。 |
D.《周书》,《尚书》的组成部分。《尚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
A.甲文郑国危在旦夕,而烛之武的牢骚却引出了郑文公的自责,使故事富于变化。 |
B.甲乙两文都是优秀的历史散文片段,都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 |
C.乙文中智伯治理国家,与韩康子、魏桓子饮宴,智伯行事不得体;智国听说此事,就来劝告,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 |
D.乙文中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是因为他的才胜过了德,治国治家的人,既要懂得才与德的先后,又要担心失去人才的事。 |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5.甲乙两文都有进行言语上的辩说劝告,相比于乙文的不采纳,甲文的烛之武成功劝退了秦师,试分析烛之武打动秦穆公的原因。
魏斯者,魏桓子之孙也,是为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
B.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
C.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
D.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 |
A.文侯,“文”是魏斯的谥号。谥号是一种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称颂死者的功绩。 |
B.三晋,指韩、赵、魏,因为他们原是晋国六卿中的三个,在共同打败晋国执政者,瓜分晋国后逐渐建立的国家,故被称为“三晋”。 |
C.阙门,我国古代设置在宫殿、城垣、陵墓、祠庙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也叫门阙。可登高守望防御,更是“标表宫门”的等级。“阙门之外”此处是朝堂之外的意思。 |
D.千钟,指优厚的俸禄。钟是古代的一种称量单位,与文中“钟声不比”的“钟”意义不同。 |
A.魏文侯礼贤尊士,视卜子夏、田子方为师,即使经过段干木的家也要行礼,天下的很多贤士都前来归附,魏国由此成为三晋中的老大。 |
B.魏文侯听出钟声不协调,而田子方认为君王不必精通音乐,应当注重选拔任用官员,担负起国君应有的职责,魏文侯对此表示认同。 |
C.李克以自己地位卑微为借口,不愿就宰相人选一事表明看法,但在得到魏文侯的劝勉后,他提出了选人的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 |
D.虽然翟璜对李克有举荐之恩,但是李克并没有因此偏袒翟璜,而是委婉地向魏文侯推荐魏成担任宰相,翟璜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 |
(1)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2)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
5.魏文侯在听取李克的建言后,为什么会选择魏成任宰相?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公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
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承受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 !”
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赠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
B.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
C.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
D.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
A.“视事”指官员到任之后,微服视察所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情况。 |
B.“中国”原指西周时期的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后来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
C.“上疏”是在朝官员用来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该文书的特点是分条说明。 |
D.“袭爵”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爵位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
A.温纯为官刚正。他考中进士步入仁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已、石星。 |
B.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法,他反对这事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
C.温纯尽职奉公。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揭发于永清与姚文蔚的事,并得罪了沈一贯。 |
D.温纯忧虑国事。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议者后而息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
(1)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
(2)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②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①僦(jiù):租。②桯: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
B.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
C.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
D.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
A.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首创者是汉武帝刘彻。 |
B.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专指对逝去的尊长不直呼或书其名,如文中的“讳煌”。 |
C.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
D.癸未,乙丑,是时间名词,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 |
A.余若水刚踏入仕途,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
(1)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
(2)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
(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
[注]吕望,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
B.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
C.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
D.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
A.“躬行不从”与“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两句中的“躬”字含义相同。 |
B.“《诗》曰”中的“《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一。 |
C.“恺悌君子”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悌”字含义相同。 |
D.“宿善不祥”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
A.孔子强调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还认为执政者要先做好表率,这样以后还有人不服从,再用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 |
B.针对鲁哀公“薄赋敛”会让国君贫穷的担忧,孔子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来类比君王与百姓的关系,告诉他百姓富足了君王不会贫穷的道理。 |
C.吕望认为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士大夫富足;还认为知道好却不实行是不吉利的。周文王听从了建议,当天就进行赈济。 |
D.关于怎样爱护百姓的问题,太公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使百姓得利而不受损害,给百姓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不耽误农时,不加重赋税,等等。 |
(1)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
(2)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