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7 题号:1989876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晁错者,颍川人也。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选自《史记晁错传》,有删改)

文本二: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哉?

(选自苏轼《晁错论》,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己A欲B居C守D而E使F人G主H自I将J以K情L而M言N天O子P固Q已R难S之T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卿,官名合称,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B.宗庙,帝王或诸侯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可以用来代指国家。
C.“计画始行”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两句中“始”字含义不完全相同。
D.“可得而间哉”与“间至军中”(《鸿门宴》)两句中“间”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升迁为御史大夫后,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封地,收取他们的近旁诸郡,商议时遭到窦婴的反对,其后晁错又更改律令,引来了诸侯的忌恨。
B.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劝说晁错放弃削藩,晁错向父亲解释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国家安定,晁错的父亲担心祸患降临到自己身上,饮药自尽。
C.景帝为了平息吴、楚七国的叛乱,下令在东市斩了晁错,但吴、楚七国并未停止叛乱,于是让谒者仆射邓公担任将领带兵攻打吴、楚叛军。
D.在苏轼看来,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因为景帝并不认同晁错控制诸侯强大、削弱诸侯势力的做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2)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
【知识点】 苏轼(1037-1101)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会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B.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D.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即乡里。闾指里巷的门,代指里巷、邻里。
B.蔬食,即粗食。文中指以草菜为食。
C.遗像,即遗制。像是法式的意思。
D.奴婢,即女婢,丧失自由、受人奴役的女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世代功勋之家,却折节苦读,想以此驰骋当世,终不得意;晚年放弃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苏轼是方山子的老朋友,看到如今的方山子与昔日的方山子判若两人,在强烈的对比中,自然地勾起了对方山子昔日的回忆。
C.描写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论兵的情景,塑造方山子一身豪气的形象,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士,随时预备驰骋于当世。
D.文中对方山子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的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同时写方山子未尝不是悲己之不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2023-10-18更新 | 2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架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材料二: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司马光)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B.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C.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D.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笔如飞”,文中指王安石写文章下笔如飞,以称赞他才思敏捷,一挥而就。
B.“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一位皇帝在位时可以有多个年号。
C.“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与《谏逐客书》中“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D.“洎”是“及,等到”的意思,与《六国论》中“洎牧以谗诛”的“洎”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向。
B.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己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
C.材料二中吕惠卿认为司马光所说的话是不对的,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认为国家现在不具备变法的条件。
D.材料一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材料二主要引用司马光之言,表明他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材料二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023-07-10更新 | 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选自苏轼《晁错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把答题卡相应位置的选项涂黑,少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惟能前知A其当然B事C至D不惧E而徐为之F图G是H以得I至于成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加点的“辞”的意思,与“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中的“辞”的意思相同。
B.七国,文中所指的是汉初分封的几个同姓宗族诸侯王国,与“战国七雄”所指的七国年代不同。
C.间,在本文中的意思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中的“间”意义相同。
D.隙,在本文中的意思与“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赤壁之战》)中的“隙”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杰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的人去承担大难,以求建立伟大的功业。
B.作者认为,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事先估计到灾难发生的必然性,再慢慢地画出地形图后,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C.当七国发生叛乱的时候,晁错既没有挺身而出承担危险,也没有亲自率兵去阻击叛军,反而留守在相对安全的后方,让景帝刘启亲自率兵出征。
D.作者认为要想建立不平凡的功业,就不要专门去考虑保全自己的计策,晁错被杀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袁盎进谗言,而是“自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2)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5.为什么苏轼认为晁错之死是“自祸”,请结合文章分析。
2023-05-30更新 | 1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