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9 题号:1993792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曰:“求也为季氏,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而受;于薛,馈五十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皆适于义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熙,辞曰:‘馈。’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节选自《孟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由A此B观C之D君E不F行G仁H政I而J富K之L皆M弃N于O孔P子Q者R也S况T于U为V之W强X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仁由义”与“为仁由己”(《论语·颜渊》两句中的“由”字含义相同。
B.“求也为季氏宰”与“家君作宰”《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宰”字含义不同。
C.小子,文中用作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现在则常用于对人轻慢或戏谑的称呼。
D.镒,与“钧”同为古代重量单位,但比“钧”小,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要想得天下必须得民心,而得民心的方法便是满足百姓的愿望,不做百姓所厌恶的事。
B.孟子主张远离自暴自弃的人;在他看来,只有仁、义才是人的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那些抛弃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的人都是可悲的。
C.孟子离开齐国,充虞觉察他神色有异,于是拿孟子当初教导他的话表示质疑,孟子说按理已到了王者兴起之时,自己就是这个王者。
D.当初在齐国,齐王赠金孟子不接受;后来宋国和薛国赠金,孟子却接受了。这令陈臻感到困惑,认为孟子的做法必定有一种是错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2)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5.孟子接受宋国和薛国的馈赠,却拒绝齐王的馈赠,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②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曰:“不可,直不百步(   ),是亦走也。”

④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⑦“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可填入第③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
A.矣B.者C.焉D.耳
2.第⑦段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表现方法是(     )
A.铺垫B.对比C.反衬D.象征
3.翻译文中第⑥段画线句。
4.第⑦段画线句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2021-03-30更新 | 9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2)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2020-11-25更新 | 4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曾子曰:“士不可以不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各项对【甲】文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颜渊和仲弓说仁,分别是从独处的角度和处世的角度来说的。
B.文中的“邦”,是指诸侯国;“家”,古代是指普通百姓的家。
C.子夏并没有直接回答樊迟的问题,而是大发了一番议论,委婉地启发樊迟。
D.文中的“汤”,是商朝的开国之君;伊尹,是商汤的大臣。
2.下列对【乙】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之者乎               (做,实践)
B.己所不欲,勿于人                         (施加)
C.如有博施于民而能                      (帮助,接济)
D.士不可以不                                (弘扬)
3.下列各项对【乙】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告诉子贡,看到别人的错误应该终身“恕”,这里的“恕”是指宽恕。
B.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
C.曾子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但他又认为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道路却很遥远。
D.“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4.下列关于【丙】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
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
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
5.把【甲】和【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020-11-29更新 | 1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