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东汉 > 班固(32-9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 题号:1993817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自绝去。至城下钓,有一漂母哀之,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少年又侮信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于是信孰视,俯出跨下。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度淮,信乃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梁败,又属项羽,为郎中。信数以策干项羽,羽弗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畴十三人皆已斩,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弗斩。与语,大说之,言于汉王。汉王以为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

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 何来谒。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者谁也?”曰:“韩信。”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可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之。何曰:“王素嫚无礼,今拜大将如召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 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汉书•卷三十四》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有一漂母哀B.汉王入蜀
C.上未奇D.王必欲拜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B.淮少年又侮信曰——阴,是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淮阴就是位于淮水的南面而得名。
C.于是王欲召信之——拜,是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职位,《鸿门宴》中“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中的拜也是此意。
D.择日斋戒——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重。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出身贫寒,饱受冷眼和欺凌。南昌亭长的妻子为了防止韩信蹭饭就故意提早吃饭,淮阴少年也在街市上当众侮辱韩信。
B.韩信生活艰难,却不甘人后,渴望重用。先后投奔项梁、项羽、刘邦,都因不受重用而逃走。
C.韩信能屈能伸,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面对淮阴少年的侮辱,他选择委曲求全,面对斩刑,他仍然智慧求生,最终拜为大将。
D.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赏识。听说韩信逃走,毫不犹豫地追回了他,并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信何等已数言上。
(2)王必欲长汉中。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
(2)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朔初来,上书曰:“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舟,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以拜闻。”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今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驺侏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侏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侏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侏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侏儒长三尺余,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时有幸倡郭舍人,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宫人簪玳瑁,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愿陛下留意察之。”

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无所为屈。

(节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B.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C.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D.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点也(赞成)
非曰之,愿学焉。(能够)                    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B.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保护)       百姓皆以王为也(吝啬)
其乏困,(提供)                                 芷阳间行(取道)
C.于寡妻,至于兄弟(做榜样)       百亩之田,勿其时(耽误)
謋然已解,如土地(散落)                    刀而藏之(揩拭)
D.声音不足听于耳与(音乐)             杀人如不能(尽)
距关,毋诸侯(接纳)                           而夕设版焉(救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朔大胆自荐。他认为自己才貌俱佳,且勇敢、敏捷、廉清、守信义,足以成为天子的大臣。武帝读了他的自荐,很赞赏他。
B.东方朔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在不得宠幸之时,他故意吓唬几个宫中管理马圈的侏儒,得以接近武帝并获得亲近和赏识,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
C.东方朔聪明过人,精通占卜之术。皇帝曾让人射覆,东方朔多次准确猜出所覆之物,皇帝赐帛嘉奖。受皇帝宠幸的倡优郭舍人挑战,却终究无法难住东方朔。
D.东方朔直言切谏。以孝文皇帝生活俭朴、崇尚高尚的道德和仁义为例,劝武帝舍弃奢侈,以此教化百姓,就能建立与尧舜盛世相媲美的功业。
4.把下列句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2)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
5.阅读下列材料,根据你对文本中东方朔的了解,说说他向汉武帝如此解释“怪哉”有何深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提到小时候“不知哪里听来的,东方朔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可是最终私塾先生也没有告诉他世上究竟有没有这种虫子。其实“怪哉”有章可查,如《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七十三:汉武帝幸甘泉宫,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

2022-03-23更新 | 7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移中厩监。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B.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C.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D.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2.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有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之称。
B.“郎”,官名。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胡”,古代泛指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此处指匈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传》生动刻画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一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B.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选文中写了两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C.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D.选文中环境及细节的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都是为了充分表现出每一个动作发出者的性格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5.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于国家、人民,而非忠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2022-01-09更新 | 9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其先周仲山甫,封于樊,因而焉,为乡里著姓。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泓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资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县中称美,年八十余终。其素所假货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宏少有志行。王莽末,义兵起,刘伯升与族兄赐俱将兵攻湖阳,城守不下。赐女弟为宏妻,湖阳由是收系宏妻子,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湖阳军帅欲杀其妻子,长吏以下共相谓曰:“樊重子父,礼义恩德行于乡里,虽有罪,且当在后。”会汉兵日盛,湖阳惶急,未敢杀之,遂得免脱。更始立,欲以宏为将,宏叩头辞曰:“书生不习兵事。”竟得免归。时赤眉贼掠唐子乡,多所残杀,欲前攻宏营,宏遗人持牛酒米谷,劳遗赤眉。赤眉长老先闻宏仁厚,皆称曰:“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引兵而去,遂免寇难。

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常戒其子曰:“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吾非不喜荣势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保身全己,岂不乐哉!”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帝闻之,常敕驺骑临朝乃告,勿令豫到。方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公朝访逮,不敢众对。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帝甚重之。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二十七年卒,遗敕薄葬。帝善其令,以书示百官,因曰:“今不顺寿张侯意,无以彰其德。且吾万岁之后,欲以为式。”为恭候,赠以印绶,车驾亲送葬。

(选自《汉书·樊宏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
B.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
C.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
D.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氏”是“姓”的分支,是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古代女子称“氏”,男子称“姓”。
B.“乡闾”指乡里,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C.“万岁”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意为千秋万世,永远存在。此为帝王死之讳称。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宏的父亲自己耕田经商,财富很多,但是他却用来赈济赡养宗族和乡亲,其平时向他假贷的人债累数百万,樊重遗令焚烧文契。
B.樊宏家世殷实,从小就有志向和好品行。当湖阳军帅欲杀其妻子时,因樊宏父子“礼义恩德行于乡里”,长吏以下都为他们求情,最后脱离了险境。
C.樊宏淡泊名利,朝廷想以樊宏为将时,他叩头推辞。他还教育子孙要以前世贵戚为戒,追求荣势还要保全自己,获取人生快乐。
D.樊宏为人小心谨慎,虽为世祖的舅舅,但每当朝会,常按期先到,俯伏在宫殿静待。他的宗族感染其教化,没有犯法的事情发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2)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公朝访逮,不敢众对。
5.樊宏的德行除通过其言谈举止体现之外,其他人事的陪衬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请列举出文中进行陪衬的事例。
2020-12-01更新 | 3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