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1 题号:1997024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夫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

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秦孰强?”对曰:“不如秦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孟尝、芒卯之贤。”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然”。申旗伏瑟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当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范、中行氏,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不满者三板。智伯行水,魏宣子御,韩康子为骖乘。智伯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宣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宣子之足,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虽强,不过智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愿王之必勿易也!”于是秦王恐。

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诸侯,乃兴师伐鲁,反败卫师于新筑。轻小嫚大之行甚。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丑父于是戄然大恐,赖丑父之欺,奔逃得归。吊死问,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外金石丝竹之声,远妇女之色,出会与盟,卑下诸侯。国内得行义,声问震乎诸侯。

晋文公出亡,修道不休,得至于飨国。文公于是悯中国之微,任咎犯、先轸、阳处父,畜爱百姓,厉养戎士。四年,政治内定,则举兵而伐卫,执曹伯,还败强楚,威震天下。明王法,率诸侯,而朝天子,莫敢不听,天下旷然平定,周室尊显。文公于是霸功立,期至意得,汤、武之心作而忘其众,一年三用师,且弗休息,遂进而围许,兵亟弊,不能服,罢诸侯而归。自此而怠政事,为狄泉之盟不亲至,信衰义缺,如罗不补。威武诎折不信,则诸侯不朝,郑遂叛,夷狄内侵,卫迁于帝丘。

(节选自《说苑·敬慎》)

1.请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二 国 怒 归 求 党 与 助 得 卫 及 曹 四 国 相 辅 期 战 于 鞍 大 败 齐师 获 齐 顷 公 斩 逄 丑 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以伐秦”的“伐”指讨伐,与《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的“伐”不同。
B.骖乘,指古代乘车居右陪乘的人,又叫“车右”。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故尊者在左。
C.“吊死问疾”中的“疾”指疾苦,与《劝学》中“声非加疾”的“疾”不同。
D.中国,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区域,此处代东周王室;与《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认为当时的韩、魏两国国力比不上秦国,辅佐者也无能,觉得两国即使有贤人辅佐,国力强大,也无法战胜秦国。申旗却并不赞同秦王对天下形势的预料。
B.晋国六卿中智伯最强,他灭掉范氏、中行氏,又率领韩、魏两氏围困赵襄子,决开晋水淹没了晋阳城。韩、魏联合起来反叛智伯,后来智伯被灭,领地被瓜分。
C.齐顷公被俘,依靠逄丑父侥幸从敌军中逃脱。回国后,他远离享受,关切民生,励精图治,仁义在国内得以推行;在外参与会盟,放下身段结交诸侯,声威震动诸侯,
D.晋文公执国政,任用贤臣,养护百姓,精心训练战士。待国内政治稳定,他出兵讨卫伐曹败楚,彰明王法,率诸侯朝拜天子,使地位衰微的周王室尊崇显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方其用肘足之时,愿王之必勿易也!
(2)且弗休息,遂进而围许,兵亟弊,不能服,罢诸侯而归
5.齐顷公和晋文公在“重诫敬慎所忽”上都有不足,请简要概括他们的共同表现。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今图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 鞠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名,既是辅佐大臣,又是皇帝的老师,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 此文中的“太傅”是指燕太子丹的“太子太傅”,即“太子的老师”。
B.子,有多种含义。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它又是对男子的尊称,如“孟子”“孔子”。在文中,它表示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
C.足下,表示尊敬对方,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D.《战国策》,是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B.文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儿疑心的人物。
C.田光自杀既因为要激励荆轲,又因为太子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D.本文着重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故事。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019-12-17更新 | 7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其祸至,燕太子丹     患:担心
B.愿足下太子于宫     过:拜访
C.使于秦,以重利     窥:引诱
D.太子前顿首,固请无       让:责备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的最高首领称为“单于”,相当于汉族天子。
B.避席,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席地而坐的古人离开坐席而伏于地。
C.连横,战国时东方六国联合起来抗击强大的秦国的策略,与“合众”策略相对。
D.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除秦灭燕国之患。
B.太子丹不同意遣樊将军入匈奴,是因为他认为樊将军太穷了,而且自己也不怕强秦。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认为杀死秦王将引发秦国内乱、群臣相互猜疑,诸侯国就可以趁机合纵,一定能够攻破秦国。
5.将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2023-10-22更新 | 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王者尚其德而希其刑,霸者刑德并凑,强国先其刑而后德。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

(节选自《说苑·政理》)

材料二:

十二年春,楚子围郑,自有七日。三月,克之。郑伯肉袒牵羊以,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若惠顾前好,不泯其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左右曰:“不可许也,得国无救。”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退三十里而许之平

夏六月,晋师救郑。及河,闻郑既及楚平,桓子欲还。随武子曰:“善。会闻用师、观衅而动。楚军讨郑,怒其贰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昔岁入陈,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彘子曰:“不可。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今失诸侯,不可谓力;有敌而不从,不可谓武。且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夫也。命为军师,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为也。”以中军佐济。

郑皇戍使如晋师,曰;“郑之从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贰心。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彘子曰:“败楚郑,于此在矣,必许之。”栾武子曰:“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可谓骄,我则不德而徼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谓老。内官序当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谓无备。故郑不可从。”

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

(节选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注】①平:讲和。②讟(dú):怨言,诽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我A则E不C德D而E徼F怨G于E楚I我J曲K楚L直M不N可O谓P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逆,文中为“迎接”之意,与《孔雀东南飞》“逆以煎我怀”中的“逆”含义不相同。
B.社稷的“社”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片神鸦社鼓”中的“社”含义不同。
C.及河,指到达黄河,“河”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河”含义相同。
D.服,文中指“使……服从”,与《齐桓晋文之事》“以一服八”中的“服”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襄公在郑国被楚国攻下后,诚恳地向楚庄王请罪,楚庄王认为郑襄公能做到屈居人下,就一定能以诚信治理百姓,便同意讲和。
B.桓子率领三军出兵救郑,听到郑国已经和楚国讲和,便想撤军,但彘子不同意,认为此举不是大丈夫所为并会有损晋国成就霸业。
C.郑国的皇戌出使到晋军,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楚师必败的缘由,彘子认为可行,栾武子却有理有据地进行了驳斥。
D.随武子与栾武子二人都不赞同晋国发兵攻打楚国。他们认为楚国在治理国政、教化百姓等方面均有着独到之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
(2)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
5.在随武子看来,楚国可以称之为“王者”还是“霸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6-05更新 | 1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