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8 题号:1997452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矣。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节选自《说苑·正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晏A子B曰C此D不E知F其G罪H而I死J臣K请L为M君N数O之P令Q知R其S罪T而U杀V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在文中指使入内、接纳,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字含义相同。
B.“数”在文中指数落、责备,与《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字含义不同。
C.“敢”在文中指有胆量去做,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的“敢”字含义不同。
D.“委身”指托身于人,“委”与《归去来兮辞》“曷不委心任去留”的“委”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耽于海上游玩,六月不归,并下令反对者将处死刑。颜烛匡正君主过错,是为忠臣。
B.齐景公因为心爱的马被杀,十分愤怒,晏子毫不畏惧,对齐景公举戈相向,以劝君主冷静。
C.吴王一意孤行,坚持讨伐楚国,少孺子劝说吴王不能只谋取眼前利益,却不顾身后祸患。
D.君主有失而臣子不谏,可能危及君主,忠臣不忍。但臣子坚持进谏可能会危及自身安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2)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
5.同样是臣子规劝君主,三人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景公好弋, 使烛邹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邹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之。”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睹裔敖而问曰:“君何故不朝?”对曰:“昔者君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反不果出是以不朝晏子入见,公曰: “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天子大夫之赐,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者明君在上,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有直辞,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正,时朝无事。

(节选自《说苑·正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B.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C.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D.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指逃亡,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字意思相同。
B.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字意思相同。
C.得,指能够,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而天下之理得矣”的“得”字意思不相同。
D.下,指臣下,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下”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伏在庄公的尸体上哭吊,完成了礼节才离开。司马迁认为晏子是一个尽忠明义,很有勇气的人,晏子的多次进谏体现了这一点。
B.圉人和烛邹都因过失触怒了景公,景公想要杀死他们,晏子在劝谏时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景公怕损害自己的名誉,便放过了他们。
C.圉人和刖跪都杀了景公的马,景公的表现却大为不同。对于圉人,景公大怒,想要杀掉他;对于刖跪,景公深感惭愧,不去上朝。
D.景公认为自己被刖跪羞辱,辱没了社稷。晏子则认为,刖跪有直辞,是景公的福分,最终,景公给予了刖跪奖赏,免征了他的赋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2)烛邹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
5.晏子是如何智慧地劝谏景公的?
2023-09-24更新 | 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国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B.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C.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D.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辕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是国家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与成语“一言九鼎”中“九鼎”意义相同。
B.“从事于易”中“易”指容易,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易”的意义不同。
C.“故拔一国”中“拔”指攻克、攻取,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义相同。
D.“韩自知亡三川”中“亡”指丢失、失去,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秦王扩充军事、推进王业的问题,张仪和司马错展开军事辩论,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平定蜀国。
B.张仪建议秦王可以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再让秦军借道两国来切断通路,进而逼迫周天子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
C.司马错认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现在让秦军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
D.张仪与司马错的观点迥异,从两人的辩论中能够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司马错则是从实际出发,知己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②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2023-03-25更新 | 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冯章谓秦王曰:“王遂臣,因谓楚王曰:‘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

(或)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王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王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勾践禽,死于干隧。二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后患,则臣恐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以王为吴、智之事也。”

“语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之,则魏氏铄,魏氏铄,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则两国者必为天下笑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B.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C.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D.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楚乘吾                      弊:疲敝
山不                                 厌:满足
我欲之梦吴越                       因:依据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             损:表示程度很深
B.王遂                            亡:通“无”,没有
六艺经传皆习之                    通:全面
万顷之茫然                           凌:乘
永保无疆之                           休:喜庆,福禄
C.遂勾践禽                         与:和、同
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稍:不久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决定,确定
稍异于前                           制:形制,规制
D.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     权:权力
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至于
则固知其如此也                    前:先前
讲信                                 修:培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宜阳之战中,为避免韩楚结盟使秦国陷入危机之中,冯章向秦王进言,若拉拢楚国,韩国便对秦国没有威胁了。
B.宜阳之战达到目的后,秦王再次按照冯章的建议,以“冯章已死、秦无地”为由,拒绝履行“许楚汉中”的诺言。
C.谏者进言既肯定了秦王已取得的成就,也表达了对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会让秦王步智伯、夫差后尘的担忧。
D.谏者认为,秦国应改变援魏抗楚的策略,与楚国交好,否则楚国、秦国都可能遭受兵祸,最终沦为天下笑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
(2)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
5.同样是向秦王进言,冯章和谏者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2-10-25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