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8 题号:2001876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宜中字与权,永嘉人也。少甚贫,而性特俊拔。宝祐中,丁大全以戚里婢婿事权幸卢允升、董宋臣,因得宠于理宗,为殿中侍御史,在台横甚。宜中与黄镛等六人上书攻之。大全怒,使监察御史吴衍劾宜中,削其籍,拘管他州。司业率十二斋生,冠带送之桥门之外,大全益怒,立碑学中,戒诸生亡妄议国政且令自后有上书者前廊生看详牒报检院。由是,士论翕然称之,号为六君子。宜中谪建昌军。

贾似道入相,复为之请,有诏六人皆免省试令赴。景定三年,廷试,而宜中中第二人。六人之中,宜中尤时务。由绍兴府推官、户部架阁、秘书省正字、校书郎,数年迁监察御史。德祐元年二月,似道丧师芜湖,乃以宜中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宜中以为似道已死,即上疏乞正似道误国之罪。似道行时,以所亲信韩震总禁兵,人有言震欲以兵劫迁者,宜中召震计事,伏壮士袖铁椎击杀之,以示不党于似道。

时命张世杰等四道进师,二丞相都督军马而不出督。王爚请以一丞相建阃吴门,以护诸将;不然,则己请行。七月,世杰等兵果败于焦山。爚奏言:事无重于兵,今二相并建都督,庙算指授,臣不得而知。比者,六月出师,诸将无统。盖大敌在境,非陛下自将则大臣开督。今世杰以诸将心力不一而败,不知国家尚堪几败邪?臣既不得其职,又不得其言,乞罢免。不允。

爚子乃嗾京学生伏阙上书,数宜中过失数十事。书上,宜中竟去,遣使召之,不至。命临安府捕逮京学生。召之亦不至。太皇太后自为书遗其母杨,使勉谕之,宜中始乞以祠官入侍。十月壬寅,始造朝,寻为右丞相,然事已去矣。已而,常州破,兵薄独松关,邻邑望风皆遁。

(节选自《宋史·陈宜中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两处。
戒A诸B生C妄D议E国F政G且H令I自J后K有L上M书N者O前P廊Q生R看S详T以U牒V报W检X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擢”意为“提升”,古汉语中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还有“迁”“陟”“授”。
B.司业,古代学官名,主管世子学业教育。隋以前国子监设置司业,为监内的副长官,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
C.“宜中尤达时务”中的“达”指通晓、明白,与《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达”不同。
D.壬寅,顺序为第39个。前一位是辛丑,后一位是癸卯。论阴阳五行,天干之壬属阳之水,地支之寅属阳之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丁大全凭借关系得到理宗的宠幸,非常骄横,陈宜中等人上书皇帝,批评、攻击丁大全,陈宜中因此被削职,并被拘禁、监管在其他州府。
B.贾似道曾经很看重陈宜中,贾似道入朝为相后,请陈宜中还朝任职,当贾似道丧师芜湖后,陈宜中上书皇帝纠正贾似道的误国之错。
C.当陈宜中听说总管禁兵的韩震想以兵胁迫迁都的时候,他便以商量事情为由召来韩震,暗中安排壮士在衣袖中藏铁椎击杀了韩震。
D.有人上书历数陈宜中的过失,他离职而去,朝廷屡次召他,他都没回朝,最后,太皇太后亲自写信给其母并要其母劝说他,他才回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者,六月出师,诸将无统。盖大敌在境,非陛下自将则大臣开督。
(2)已而,常州破,兵薄独松关,邻邑望风皆遁。
5.陈宜中最终因何而离职?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B.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C.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D.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官名,唐睿宗始设,授职时赐给双旌双节,总揽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财政,所辖各州刺史均为其下属。宋初解除其兵权。
B.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出师表》千古流传。
C.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
D.长短句,词的别称。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其别称还有曲子词、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京聚兵山东之时,辛弃疾担任掌书记。辛弃疾和义端有交往,并劝他归顺了耿京,后义端叛逃,辛弃疾杀了义端。
B.辛弃疾心系百姓,治理有方,任司农寺主簿时,适逢滁州战乱,民生凋敝,他出台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和训练民兵等政策。
C.辛弃疾很有文才,他曾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D.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曾经写文章祭祀辛弃疾;德祐初年,又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2)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021-01-09更新 | 12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鉴,字德明。鉴本将家,幼能嗜学,入卫州霖落山肄业,凡十余年。太平兴国三年,擢进士第,释褐大理评事。奉诏决狱江左,颇雪冤滞。历殿中侍御史。

会命曹彬等进讨幽州,问群臣以方略,鉴上疏极言不可。论者以鉴燕人沮议非忠也太宗置不问与赵延进同掌左藏延进恃恩逾规鉴廷奏之有旨罢延进以鉴判三司度支凭由催欠司。时三部各置凭由催欠,鉴请并为一,从之。

王明、李惟清荐其能,用为江南转运使。本部有大姓为民患者,鉴以名闻。太宗尽令部送魁首及妻子赴阙,以三班职名羁縻之,江左震肃。又建议割瑞州清江、吉州新淦、袁州新喻三县置临江军,时以为便。召还,特被慰奖。梓州符昭愿骄僭不法,即以鉴代之。上言供奉官以下不考校殿最,恐无沮劝,即诏鉴兼磨勘职,改三司为左右计,分天下为十道,鉴奏其非便。未几,果复旧。

淳化中,盗起西蜀,王继恩讨平之,而御军无政,其下恃功暴横。益州张咏密奏,请命近臣分屯师旅,即遣鉴与西京作坊使冯守规偕往。召对后苑门,面授方略。鉴曰:“益部新复,军旅不和,若闻使命骤至,易其戎伍,虑或猜惧,变生不测。请假臣安抚之名。”太宗称善。鉴至蜀,继恩犹偃蹇【注】,不意朝廷闻其纵肆。鉴之行,付以空名宣头及廷臣数人,鉴与咏即遣部戍卒出境;继恩麾下使臣亦多遣东还,督继恩辈分路讨捕残寇,而鉴等招辑反侧。事平归朝,未至,拜左谏议大夫、户部使。

寻诏鉴专督军粮,以军兴法从事,馈运颇集。咸平初,改工部侍郎、出知广州。居二年,民条其政绩上请刻石。三年,移知朗州。溪洞群蛮数寇扰,鉴召酋豪,谕以威信,皆俯伏听命。景德初,卒。

(选自《宋史·张鉴传》)


【注】①偃蹇:高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论者以鉴燕人沮议/非忠也/太宗置不问/与赵延进同掌左藏/延进恃恩逾规/鉴廷奏之/有旨罢延进以鉴/判三司度支/凭由催欠司
B.论者以鉴燕人/沮议非忠也/太宗置不问/与赵延进同掌左藏/延进恃恩逾规/鉴廷奏之/有旨罢延进/以鉴判三司度支/凭由催欠司
C.论者以鉴燕人沮议/非忠也/太宗置不问/与赵延进同掌左藏/延进恃恩逾规鉴/廷奏之/有旨罢延进/以鉴判三司度支/凭由催欠司
D.论者以鉴燕人/沮议非忠也/太宗置不问/与赵延进同掌左藏/延进恃恩逾规鉴/廷奏之/有旨罢延进以鉴/判三司度支/凭由催欠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长江下游北岸和长江部分中游西岸,古代又称江西(古以西为左)。
B.魁首:指首领,或居首位者。一般用来指称在同辈之中才华居于第一的人。
C.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的等次,上等的称为“最”,下等的称为“殿”。
D.三司:宋代为户部、度支、盐铁三个财政部门的统称,掌管统筹国家财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鉴敢于上奏。当时三部各设凭由催欠司,张鉴请求合并为一;皇帝改三司为左右计,分天下为十道,张鉴上奏说此做法不方便。
B.张鉴不畏权势。在提任江南转运使时,面对危害本地区百姓的世家大族,他敢于将其名字上报皇帝,使他们受到制裁,震惊江左。
C.张鉴富有计谋。大将王继恩十分傲慢骄纵,张咏上奏,请求命令大臣分驻军队,张鉴则建议朝廷以安抚之名前往,后来事情平息。
D.张鉴政绩斐然。他在判决江左刑案时昭雪了很多冤屈积案;任朗州知州时,其威望令群蛮俯首听命,百姓将其政绩上报请求刻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命曹彬等进讨幽州,问群臣以方略,鉴上疏极言不可。
(2)淳化中,盗起西蜀,王继恩讨平之,而御军无政,其下恃功暴横。
2020-04-28更新 | 7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宿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有民家子与姊婿讼家财。婿言妻父临终,此子裁三岁,故见命掌赀产;且有遗书,令异日以十之三与子,余七与婿。咏览之,索酒酹地,曰:“汝妻父,智人也,以子幼故托汝。苟以七与子,则子死汝手矣。”亟命以七给其子,余三给婿,人皆服其明断。知永兴军府。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大中祥符八年卒,年七十。赠左仆射,谥忠定。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
B.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
C.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
D.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之”,张咏的字。字,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只有成年男子才能取字。
B.宿儒,宿,年老。才德高纯,名气很大的人。这里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C.太常博士,是古代官职名。掌教弟子,分经任职;国有疑事,则备咨询。
D.登科,也称登第。是指登上科举考试之榜,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可称登科。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咏大度谦让,举张覃为进士。濮州推举进士的时候,众人商议应该首推张咏,张咏却推举尚未考中进士的宿儒张覃,众人称赞他懂得谦让。
B.张咏深谋远虑,封缄退还诏书。皇帝下诏审理张永德罪行,张咏劝说皇帝不予追究,皇帝却未能采纳,不久,皇帝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C.张咏重视人才,善于激励贤才。蜀地学子原先没有求仕之心,张咏勉励品学兼优的张及、李畋、张逵参加科举考试,士子们也开始力争上游。
D.张咏治政有方,减轻犯者刑罚。在歉收时节,官府捕获了贩卖私盐的人,为了避免他们落草为寇,张咏决定从此以后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
(2)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5.张咏为什么没有遵从富人的遗嘱,反而将富人的七成财产判给了富人的儿子?人们怎么评价他?请简要概括。
2021-07-15更新 | 1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