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1 题号:2011080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忙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疲,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

太史公曰:尉佗之王,本由任嚣。遭汉初定,列为诸侯。隆虑离湿疫,佗得以益骄。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汉兵临境,婴齐入朝。其后亡国,征自樛女;吕嘉小忠,令佗无后。楼船从欲,怠傲失惑;伏波困穷,智虑愈殖,因祸为福。成败之转,譬若纠墨。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仍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番禺负山A险B阻C南海D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E相辅F此G亦H一州之主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并,合在一起,文中指兼并。与“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中的“并”意思相同,与“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中的“并”意思也相同。
B.畔,同“叛”,背叛,背离。与“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意思相同,与“被发行吟泽畔”中的“畔”意思不同。
C.假守,指权宜派遣而非正式任命的地方官。宋代文献有“太祖罢节度,立‘权发遣’与‘权知’之类,故士大夫作郡,皆自称曰‘假守’,谓非真节度也"。
D.伏波,意为降伏波涛。伏波将军是古代认可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历史上曾出现多位被授予此封号的人,著名的是东汉光武帝时的马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兼并了六国,攻取并平定了杨越,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真定人赵佗被任命为南海郡的龙川县令。
B.赵佗根据任嚣的临终嘱托以及自己对局势的判断做了一系列安排,杀了汉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换上自己的亲信。
C.汉高祖十一年,汉高祖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号,归顺中央政权,赵佗臣服汉王朝。
D.吕后驾崩后,汉朝罢兵。赵佗凭借抗击汉朝的名声扬威于岭南一带,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与汉朝等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
(2)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
5.赵佗与汉朝交恶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居军三年,吴师自溃。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使王孙雒行成于越,曰:“昔者上天降祸于吴,得罪于会稽。今君王其图不穀,不穀请复会稽之和。”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曰:“臣闻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还形。今君王不断,忘会稽之事乎?”王曰:“诺。”不许。

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易冀已。”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范蠡乃左提鼓,右援,以应使者,曰:“昔者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而吴不受。今将反此义而报此祸,吾王敢无听天之命,而听君王之命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今吴稻蟹不遗种,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孙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将助天为虐,助天为虐不祥。雒请反辞于王。”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子往矣,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

使者辞反。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

(节选自《国语·越语》)

[注]①浅浅:巧言貌。

材料二: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
B.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
C.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
D.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穀,又作不谷,先秦诸侯的谦称,同样的词有朕、不善、寡人等,如“寡人之于国也”。
B.“其忘会稽之事乎”与《师说》里“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字的含义和用法有不同。
C.桴,意为鼓槌或小筏子,“右援桴”与《石钟山记》中“桴止响腾”的“桴”含义相同。
D.执事,文中为主管其事;也可为对对方的敬称,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以烦执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出兵围困了吴国三年,吴军自己崩溃了,吴王带着他的谋臣和贵族们逃到了姑苏台上,派王孙雒向越国求和。
B.范蠡认为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能违背天时,并以当年在会稽蒙受耻辱之事来劝谏越王应当机立断,拒绝与吴国和解。
C.王孙雒告诫范蠡,越国连吴国稻和蟹的种子都不放过,还不接受吴王的求和,这是在助天作恶,是要遭到报应的。
D.司马迁认为国君总是希望得到忠臣贤才来辅佐自己,可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这就是忠臣不忠贤臣不贤的缘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
(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5.越王与怀王,一个成功复仇,一个客死异国,他们身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2023-07-08更新 | 1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常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藤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因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之一。
B.参乘,也叫车右,其任务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文中意思是樊哙担任刘邦的警卫。
C.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惠帝六年樊哙被赐封为武侯。
D.列传,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史记》中有多人的合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单人的独传,如节选的本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他最初与高祖一起隐居,后来跟随高祖在丰县起兵,后来又多次跟随高祖出征。
B.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透露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2022-03-26更新 | 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事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②南方的一种茅草,又叫菁茅。盛产于荆山山麓南漳、保康、谷城一带。楚王在这一带立国之初,周天子让楚人上缴的贡品,就有这种茅草,主要用于缩酒祭祀。③公室:国君。   ④三归、反坫: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
1.下面对画曲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C.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D.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2.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上服度则六亲固” 句,关于六亲,历代说法各不相同,泛指亲族、亲戚。
B.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字仲,名夷吾。
C.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D.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司马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着重写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虽是轶事,写来却娓娓动人,于细微处见精神。
B.管仲曾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
C.“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柯地盟会”以三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管仲外交方面的政治才能。
D.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5.世人常常以“管鲍之交”来评论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请结合本文,谈谈这种交情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2-12-29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