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新序》(《战国策》整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6 题号:2014647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①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②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又一人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宜阳拔,则公之功多矣。是樗里疾、公孙衍无事也,秦众尽怨之深矣。樗里疾、公孙衍二人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侈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注】①樗里疾、公孙衍:秦国大夫,与韩国有密切关系。②公仲侈:韩国相国。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臣贤A不及曾子B而王之信臣C又未若曾子D之母也E疑臣者不适F三人G臣恐王为臣H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拱手胸前先拜,后叩头至地,多用于朋友之间。
B.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师从孔子,提出“三省吾身”“任重而道远”等观点。
C.息壤,传说中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也是秦国的地名。文中指后者。
D.尉,古代官职名,一般指武官,掌管军事的叫“军尉”,管刑狱的叫“廷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攻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士兵不前进。他在下属军官的提醒下,拿出自己的钱来激励士兵,最终获胜。
B.宜阳是韩国重镇。甘茂历时五个月未攻下,准备停战;左成分析甘茂面临的形势,并阐明了攻与不攻的利害关系。
C.樗里疾和公孙衍是秦国的亲韩派,甘茂早就料到他们会阻挠攻韩,在甘茂进攻宜阳受挫之时他们果然从中作梗。
D.秦武王雄心勃勃,想要进攻三川,取代周王,于是让甘茂率兵攻取韩国宜阳。甘茂觉得胜算不大,故再三推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5.为了坚定秦王对他的信任,甘茂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苏秦拘于魏,欲而之齐,魏氏闭关而不通。齐使苏厉为之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而秦不受也。夫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齐王与苏秦也。今秦见齐、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则齐必不欺秦,而秦信齐矣。齐、秦合而泾阳君有宋地,则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夫齐、秦不合,天下无忧,伐齐成则地广矣。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材料二: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跨,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縠连骑炫横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楼枢之士耳,伏轼搏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泾阳君: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的弟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横于道/
B.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横/于道/
C.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横于道/
D.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横/于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逃跑。与《阿房宫赋》中“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的“走”不同。
B.书,书籍。与《春望》中“家书抵万金”的“书”不相同。
C.封,册封,封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不同。
D.除,指宫殿的台阶。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请求把宋地分封给泾阳君,秦国却没有采纳,苏厉认为是因为秦国不相信齐王和苏秦。
B.苏秦返回家乡后,决定发奋苦读,主要是因为自己回家以后,连妻子、父母都不理解自己。
C.苦读后的苏秦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获得成功,拜受相印。
D.苏秦开始不过是一个出身穷巷、窑门、桑户、倦枢之中的贫士,成功以后,获得多国尊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
(2)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5.结合上面的材料,概括苏秦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023-07-13更新 | 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晋文公反国,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将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万。介子推无爵,齿而就位。觞三行,介子推奉觞而起,曰: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其安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过也。吾为子爵与,待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河东阳之间。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而得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曰: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者,则不敢当其后;为人臣而不见察于其君者,则不敢立于其朝。然推亦无索于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裘之不得为之辟寝三月号呼期年。诗曰:逝将去汝,彼乐郊,谁之永号。此之谓也。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

(节选自《新序·节士》)

【注】介之推,又称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晋骊姬之乱,公子重耳(即后来复国后的晋文公)出逃,介之推同咎犯等人追随重耳一同在外流亡19年。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公使人A求之B不得C为之D辟寝E三月F号G呼期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文中指记录,与《桃花源记》中“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的“志”意思相同。
B.尤,文中指过失,与《离骚》中“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的“尤”意思不同。
C.谒,文中指请求,与《送东阳马生序》“生以乡人子谒余”中的“谒”意思不同。
D.适,文中指前往,与《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的“适”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中介之推认为,如果自己主动请求晋文公的赏赐,就和那些贪天之功的人的做法一样错误,甚至比前者的错误更大。
B.《左传》中晋文公得知介之推隐居,试图寻找但未能如愿,就把绵上作了介之推的封地,以此来警戒自己,彰显介之推的善行。
C.《新序》中介子推利用晋文公设酒宴款待群臣的机会,用龙蛇不同的境遇暗指晋文公与自己,表达了对晋文公不封赏自己的不满。
D.两则材料都写到介之推隐居山中,只是结局不同,《左传》写他和母亲隐居后老死于山中,《新序》的记载是他拒不出山被火烧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
5.两则材料所载介之推隐居的原因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题标号涂黑。

是A赵与强秦B为界也C地D亦且岁危E民F亦且岁死G矣H此文之所I以忠于J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2023-07-14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