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2014959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鲁,景公问孔子曰: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举五羖于累绁之中,爵之大夫,与语三曰,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

(节选《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官益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下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是而已。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节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注】①五羖:亦作五羖大夫,指百里奚。②干侯:地名,在今成安县境东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6处。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春秋五霸之一。
B.适:即“”,形声字,文中“适”与“少无适俗韵”中“适”义同。
C.扫地:本义指用扫帚等工具清扫地面,文中喻指“臣节之盛”消声灭迹。
D.窃:用作谦词,与《兼爱》中“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的“窃”手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卷入昭公与季平子的政治斗争,被迫趁乱逃离鲁国,寄居于高昭子门下。
B.韶乐,史称舜乐,齐人称赞孔子,看似有感于“三月不知肉味”,实则是对孔子遵奉周礼的认同。
C.龚自珍开章明义,直击时弊,揭露久居高位的官绅阿谀谄媚的丑恶嘴脸,愤然之情,溢于言表。
D.大臣们在朝廷里发表政论,不以江山社稷为出发点,而是根据皇帝的喜怒行事,全无廉耻之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五羖于累绁之中,爵之大夫,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2)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5.请结合材料一中孔子的观点,分析材料二中官场乱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其父叔梁纥死,葬于防山。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欲?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孔子去/
B.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
C.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孔子去/
D.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俎豆,古代用俎等礼器盛放豆类食物来祭祀、宴飨,俎是四脚方形青铜或木漆盘。
B.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
C.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
D.世家,是《史记》五体之一,主要是记载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本纪记帝王的历史,列传叙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奇人异相,享至圣之誉。孔子出身贫寒,身材高大魁梧,年少好礼为人称赞,死后备受后世学者崇,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以他的言论作为标准。
B.孔子能力突出,有治政之方。不论是管理仓库还是管理牲畜,孔子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重返鲁国做中都宰后,治理国家的办法被其他地方效仿。
C.孔子一生颠沛,积极用世。孔子离开鲁国十四载,先后游历了齐、宋、卫、陈、郑等国,传播道德、演习礼仪,虽遭到阻挠排斥,仍孜孜不倦。
D.孔子弦歌不绝,功绩显著。孔子追溯探究三代的礼乐制度,以《诗》《书》《礼》《乐》为教材,教育弟子约有三千,这几本著作也是靠他才传下来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去鲁,斥乎平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政三月,涂不拾遗。
2022-06-28更新 | 9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课文选段。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
B.且以一璧之故强秦之欢             逆:违背、触犯
C.负约不偿城                              决:决定
D.相如度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十五城请易璧
B.①其势不敢留君                  ②王无人
C.①不如而厚遇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①毕礼归之                         ②且秦强赵弱
2020-08-20更新 | 1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曰,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六月,魏王豹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B.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C.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D.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指布制的衣服,即用麻葛之类的织物制成的衣服,用来代指平民。古代指平民的词还有“黎庶”“黔首”“元元”“民氓”等。
B.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敬。
C.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今把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D.谒,在此处指“谒见”,有觐见、拜见之意,是臣下、属下以恭谨的礼仪拜见君王或上级,拜见时还有一定的礼仪要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逃走;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逃走。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赏识。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民心。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021-07-27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