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2021538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满,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平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敞,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修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B.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C.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D.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平?传③不习乎?”

(《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①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是曾皙之子,孔子之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其弟子也尊称曾参为“子”。②三省(xǐng):多次反省。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章所讲的“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B.曾子认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
C.曾子这里所讲的“信”有两个涵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朋友之间要诚实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
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答案不超过20字)

子夏①曰:“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②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③致其身:致,献出,尽力。这里指把生命献给国君。
2020-02-07更新 | 5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下面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如(诸侯会盟)同B.异乎三子者之(才能)
C.吾(和……在一起)点也D.舍瑟而(站起来)
2.下面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B.鼓瑟希
C.莫春者,春服既成D.唯求则非邦也与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词与例句中划线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章甫
A.瑟希B.乎舞雩
C.曾皙D.赤也为之
4.下列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做呢?
B.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我)跟他们三位所说的(志向)不同。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为了国家要讲礼节,可他的话一点也不谦虚,因此我才笑他。
D.浴乎沂,风乎舞雩
译文:在沂水里洗濯身体,在舞雩台上乘凉。
2022-03-08更新 | 20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论语·宪问》)

1.写出《渔父》中与“深则厉,浅则揭”意思类似的句子。
2.对于孔子与荷篑者的处世哲学,你更赞成谁?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
2018-06-29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