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新序》(《战国策》整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8 题号:202284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教之古,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子言世俗之间。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知学A之人B能与闻C迁D达E于礼F之变G能H与时化。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意为感化、安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而不怀仁”的“怀”含义不同。
B.循,可理解为依靠或利用之意,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
C.蔽,文中为阻塞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相同。
D.图,文中意为考虑,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实行仁义治国最终称王天下,而徐偃王却因实行仁义治国而灭亡,韩非子认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治国的措施应当随时代而不同。
B.舜实行德政,操干戚武舞感化了苗民。共工之战,短铁铦就足以伤敌,需坚硬的铠甲护体。周代,鲁国妄想凭子贡的辩才说服齐国,结果失败。
C.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
D.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抛弃私念遵守法制,按国家政令行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2)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
5.如果韩非与赵文同为武灵王的臣子,武灵王会更喜欢谁?请根据文段陈述理由。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橐驼,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又称关东。山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B.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因为古代国君都祭祀土地神和谷神,所以后来“社稷”就用作国家的代称。
C.“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与“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中的“诚’含义相同。
D.“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与“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举”含义不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为楚王分析当下形势:秦国最为忌恨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则秦国衰弱,楚国衰弱则秦国强大,楚、秦两国势不两立。
B.苏秦认为,如果楚王不组织六国合纵联盟,秦国必然会从两路进军,一路出武关,一路下黔中,这样必然会引起楚都震动。
C.苏秦抨击连横策略,认为连横策略是割让诸侯的土地去讨好秦国,是奉养仇敌的做法,不仅损失自己国家的领土,还帮助秦国侵略诸侯。
D.苏秦认为,那些主张合纵的说客和大臣们,对外依靠强秦的威势,对内胁迫自己的国君,是大逆不道、为国不忠的奸臣。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不莫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2)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在相应位置划分。
地 方 五 千 里 带 甲 百 万 车 千 乘 骑 万 匹 粟 支 十 年 此 霸 王 之 资
2023-08-25更新 | 6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

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卢、峄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选自《战国策·魏策》)

【清人曾对此段文字注疏云:吴起列传有,小异。史迁曰:“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杨雄曰:“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二子论之当矣。然其言不可以人废也。】


【注】①吴起:战国时魏人,曾为魏将,屡建战功,魏文侯任为西河守。文侯死,遭人陷害,逃奔楚国,任楚令尹,辅佐悼王实行变法。他严明法令,裁减冗员,整顿统治机构。悼王死,吴起为旧贵族杀害。 ②三苗:我国古代的部族名。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不亦固哉        ⑵而子又        ⑶吾今日闻圣人之言也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
⑵奚足以霸王矣!
3.从清人注疏中的画线句看,《战国策》中记载的吴起之言也见于《__》一书。
4.对清人的注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迁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杨雄既肯定其言,又肯定其行;清人赞同史迁的观点。
B.史迁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杨雄既肯定其言,又肯定其行。清人赞同杨雄的观点。
C.史迁和杨雄都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清人则与他们两人的观点截然相反。
D.史迁、杨雄、清人都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只是程度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2020-08-17更新 | 2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下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之伐齐”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B.“楚王不听”与“听臣微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听”字含义相同。
C.“不伤一人”与“何伤乎”(《侍坐》)两句中的“伤”字含义不同。
D.“其后秦欲伐齐”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C.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2)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5.纵观全文,思考楚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2-07-04更新 | 1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