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 《宋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 题号:2024535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材也。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B.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C.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D.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时期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即祭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州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为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5.“社稷臣”,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文末李迪为什么被称为“社稷臣”?请简要说明。
【知识点】 《宋史》解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B.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C.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D.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是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徙,常作迁移和移动之意,表示官职的调动。文中的“迁”同样表示官职调动。
C.阎罗,是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审判死者生前作为,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
D.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为人至孝,敬爱父母。包拯考中进士后被授予官职,因父母年纪大,没去赴任;得到监管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官回家赡养双亲。
B.包拯严于律己,生活简朴。他在端州为官不拿一块端砚回家;虽地位高贵,但吃穿用度也跟他是百姓时一样;他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警诫他们不许贪赃枉法。
C.包拯关注民生,兴利除弊。契丹在边境集结军队,包拯奉命到河北调发军粮,请求把用来牧马的民田还给百姓;改革解州危害百姓的盐法,请求进行贸易。
D.包拯执法严峻,不畏权贵。权贵因私筑园林楼榭侵占惠民河,使河道堵塞引发水灾,包拯强令拆除违章建筑,同时上奏弹劾虚报田亩数骗取朝廷补助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2)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5.民间称包拯为“包青天”,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04-03更新 | 9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直劝京决策南向。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不为迎合,持论劲直。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遂奏疏曰:“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军人则利于优闲卧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申饬州县,以惠养黎元为意。另当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奖谕之,委以规画。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B.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C.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D.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书记,官名,是节度使掌书记的简称。文中指辛弃疾担任忠义军的最高长官。
B.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地方不定。亦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处。
C.长短句,本指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文中长短句是词的别名,辛弃疾善豪放词。
D.三鼓,即三更。古代用打更鼓来报夜间时刻,一夜五更,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忠心国事。在耿京遇害之后,他单枪匹马捉住两个叛徒,并将他们献出斩杀;后来还把飞虎军打造成很厉害的队伍。
B.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平定盗乱,上疏陈述百姓为盗并非出自本心,实乃各方逼迫所致。
C.辛弃疾性格耿介。直言劝说在沦陷区的义军将领耿京归顺南宋朝廷;在和皇帝进行问答时,没有丝毫逢迎,言论刚劲正直。
D.辛弃疾文才卓著。和朱熹在武夷山游玩之后,他写了《九曲棹歌》;他素来擅长写词,词意悲壮,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5.请概括辛弃疾为平定湖湘不时兴起的盗乱向朝廷陈述了哪些中肯的建议。
2023-10-13更新 | 6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知滁州,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奏疏曰:“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委以规画,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B.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C.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且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D.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即南蛮,指南方少数民族,古代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狄、戎。
B.长短句,和曲子词、诗余、琴趣等,都是词的别称。它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现的文学样式,到宋代进入词的全盛时期。
C.出,表官职调动,文中特指离开京城外调做官,在古代表达调动官职的还有“转”、“调”、“徙”、“改”等。
D.咸淳,文中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辛弃疾有一定交往的和尚义端窃取了耿京的印级出逃,耿京因此迁怒于辛弃疾,后辛弃疾成功追杀义端,并得到耿京的肯定。
B.文末提及谢枋得听到“若鸣其不平”之声,这样的笔墨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辛弃疾生前的激愤不平。
C.在修建飞虎营栅时,被谏官弹劾敛财,皇上让他立即停建,但辛弃疾选择加快进度,按时完工,后向朝廷陈述经过和上交绘图,皇上消除误会。
D.辛弃疾和孝宗一样,有收复中原的愿望,他在接受孝宗的问话时,议论坚强正直,毫不迎合,故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2020-10-11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