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93 题号:2025250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注】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旦A旦B而C学D之E久F而G不H怠I焉J迄K乎L成M而N亦O不P知Q其R昏S与T庸U也V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卒于鲁也传之”与“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B.明年,文中是第二年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今年的下一年,二者的意思不同。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与“顾野有麦场”(《狼》)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D.“恐已暮矣”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和尚认为,穷和尚仅凭一个水瓶和饭钵不能到达南海,结果穷和尚成功到了南海,这说明运气是成功的一个条件。
B.蜀国距离南海有几千里路,富和尚没有到达而穷和尚到达了。作者采用对比手法,目的是告诉我们“为学”的道理。
C.文本一先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
D.文本二告诉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想学习,时间永远不晚,正如《劝学》中所说,“学不可以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5.彭端淑的《为学》告诉我们什么学习的道理?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禄见孟尝君曰:“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为之有道,君亦知之乎?”孟尝君曰:“衣新而不旧,则是也;仓庾盈而不虚,则是富也。为之奈何?其说可得闻乎?”张禄曰:“愿君贵则举,富则振贫,若是则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矣。”孟尝君以其言为然,说其意,辩其辞,明日使人奉黄金百斤,文织百纯,进之张先生。先生辞而不受。后先生复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前先生幸教文曰:‘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为之有说,汝亦知之乎?’文窃说教,故使人奉黄金百斤,文织百纯,进之先生,以补门内之不赡者,先生曷为辞而不受乎?”张禄曰:“君将掘君之府钱,发君之庾粟以补士,则衣弊履穿而不赡耳,何服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乎?”孟尝君曰:“然则为之奈何?”张禄曰:“夫秦者,四塞之国也,游宦者不得入焉。愿君为吾为丈尺之书,寄我与秦王。我往而遇乎,固君之入也;往而不遇乎,虽人求间谋,固不遇臣矣。”孟尝君曰:“敬闻命矣。”因为之书寄之秦王往而大遇谓秦王曰自禄之来入大王之境田畴益辟吏民益治然而大王有一不得者大王知之乎王曰:“不知。”曰:“夫山东有相所谓孟尝君者,其人贤人,天下无急则已,有急则能收天下雄俊之士,与之合交连友者,疑独此耳。然则大王胡不为我友之乎?”秦王曰:“敬受命。”奉千金以孟尝君,孟尝君辍食察之而寤曰:“此张生之所谓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者也。”

(选自《说苑·善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之书/寄之秦王/往而大遇/谓秦王曰/自禄之来/入大王之境/田畴益辟/吏民益治然/而大王有一不得者/大王知之乎/
B.因为之书/寄之秦王/往而大遇/谓秦王曰/自禄之来/入大王之境/田畴益辟/吏民益治/然而大王有一不得者/大王知之乎/
C.因为之/书寄之秦王/往而大遇/谓秦王曰/自禄之来/入大王之境/田畴益辟/吏民益治/然而大王有一不得者/大王知之乎/
D.因为之/书寄之秦王/往而大遇/谓秦王曰/自禄之来/入大王之境/田畴益辟/吏民益治然/而大王有一不得者/大王知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是修也”与“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之道》)两句中的“修”字含义相同。
B.“愿君贵则举贤”与“见贤思齐焉”(《<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贤”字含义相同。
C.“夫山东有相”中的“山东”有“崤山以东”之意,这里指齐国,因为齐国地处崤山以东。
D.“奉千金以遗孟尝君”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赋》)两句中的“遗”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禄求见孟尝君,提出了“显贵时就举荐贤人,富足时就赈济穷人”的办法,用此办法就能做到“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
B.孟尝君认可张禄的办法,欣赏他的用意,认为他的言辞有才辩,第二天就派人奉送百斤黄金和百幅彩绘丝绸,进献给他。
C.孟尝君赞赏张禄的智慧,认为他这样的人才应该有更大的施展才华的舞台,所以就特地写一封简短的便函把他引荐给秦王。
D.张禄说秦王有一样没有得到,就是贤人孟尝君,张禄还说天下有紧急情况时孟尝君能召集英雄俊杰,这些说法打动了秦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新而不旧,仓庾盈而不虚,为之有道,君亦知之乎?
(2)往而不遇乎,虽人求间谋,固不遇臣矣。
5.张禄不接受孟尝君派人奉送的百斤黄金和百幅彩绘丝绸,为什么呢?请简要说明。
2022-12-21更新 | 1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材料二: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注]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范·尊贤》)

[注]中行氏:春秋时晋国掌权的六大家族之一。

材料三: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数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涂出句读处的字母。
口行A相反B而欲贤C者D之至E不肖者F之退G也H不亦I难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而不信”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含义相同。
B.“务在明其火”中的“明”与《大学之道》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第一个“明”含义不同。
C.“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的“家”与《兼爱》中的“虽至大夫之相乱家”的“家”含义不同。
D.“帝大说”的“说”和《五石之瓠》中的“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使用“耀蝉”打比方,形象地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
B.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这样做不好,但并不妨害君主成就霸业。
C.孔子认为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中行氏就不会灭亡。
D.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得失,常何上奏了马周给他讲述的二十多件事情,都合太宗心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
(2)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5.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
2023-11-15更新 | 7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曰:“今秦自以为王,能害王者之国者,楚也。楚知横门君之善用兵与陈轸之智,故骄张仪以五国。来,必恶是二人。愿王勿听也。”

(二)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已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必之也。

(三)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情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注】①孝已:传说为殷高宗之子,著名孝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
B.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
C.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
D.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子”的“子”在古代通常是对男子的尊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敬辞“先生”。
B.“忠且见弃”的“见”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府吏见丁宁”的“见”相同。
C.国情,文中侧重指国家的政治、军事情况,与现在“基本国情”中的“国情”有别。
D.辩士,字面含义是能言善辩的人。战国时期,张仪、苏秦、陈轸都是有名的辩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莘提醒秦惠王,楚国为了除掉横门君和陈轸,故意轻慢张仪,目的就是让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说这两个人的坏话,希望秦惠王不要轻信张仪的话。
B.张仪在秦惠王面前恶语诽谤陈轸,说陈轸打算背叛秦国而到楚国,让秦惠王将陈轸驱逐出秦国,如果陈轸再想到楚国去,希望秦惠王将他杀掉。
C.陈轸在秦惠王面前自证忠诚,其逻辑是:如果我背叛秦国,那么作为贤明君主的楚王不会收留我,贤相昭阳不会与我共事,我为什么要去楚国?
D.张仪趁陈轸出来时入见秦惠王,打听陈轸是不是打算去楚国,秦惠王告诉他,陈轸以孝己和伍子胥自比,进一步证明自己在家孝顺、在朝忠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
(2)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
5.秦惠王为什么没有相信张仪对陈轸的中伤之辞?请简要概括。
2023-06-22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