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老子(约前570-500) > 《老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7 题号:2026577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1.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                 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B.欲治其国             吾妻之美我,私我也
C.世世洴澼絖为事       埏埴为器
D.知所先后,近道矣   于其身也,耻师焉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虚饰、浮夸)                         致知在物(推究)
B.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回归)
C.我之成而实五石(种植)                         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用绳结缀)
D.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伤害)       大学之道,在明德(彰明)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至圣”之称,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
B.《庄子》是道家著作,又名《南华真经》,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文章体制已经脱离语录体形式,代表了先秦小说的做高成就。
C.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家”;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国”,也称为“采邑”“封邑”;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D.《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确立。此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四章》中的 “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文本二: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逐去。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老子修道德A其学B以自隐无名C为务D居周E久之F见周G之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书”,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的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5.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注意两个方面,请你简要概括。
2023-10-19更新 | 1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 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二)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而复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伯夷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一说指函谷关,是古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书”即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官,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关于老子的身份,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周太史儋。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人贬斥老子学说。但在儒学被尊为正统思想的西汉,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5.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从两个方面注意,请简要概括。
2023-11-03更新 | 3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智若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若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有删改)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爱A其璧B而假之道C晋D已取E虢F还G反H灭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B.“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相同。
C.“假”,意思为“借”,与《劝学》“假舟楫者”中的“假”意思相同。
D.材料二中的“伐”与材料一“举兵伐郑”中的“伐”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
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2024-01-03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